:::

最新消息

:::

繼承之物 黃心健新展遠征康乃爾

首頁-焦點訊息
張貼人:朱倩儒公告日期:2015-09-10
裝飾性圖片

【校訊記者陳昭雄報導】「下面音響時間,三點十四分三十八秒。」報時的聲響不斷重複。帶著灰色的貝雷帽,身上總是穿著樸素顏色衣服,總習慣在說話前 凝望遠方思考兩、三秒後再回答,數位內容學程主任黃心健以私人的記憶出發,舉辦「繼承之物」特展,以新科技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回憶。

七月初從臺北鳳甲美術館出發,這項展覽隨即應邀成為美國洛杉磯2015全球電腦圖像與互動技術年會(SIGGRAPH)開幕演出,更將從9月10日起在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強生美術館展出到12月,黃心健本人也將隨展赴美演講。

「紀錄珍貴回憶的方式每個人應該有不同的方式。」黃心健解釋,這次展覽主要以自己私人方式的回溯記憶,不同於傳統藉由傳記、族譜表現,取而代之運用精準科技,展現那朦朧而美好的兒時回憶。

從發想到完成籌畫花費三年,相較以往個展多了兩、三倍時間,「因為在人在世代傳承上,基本像是一個複製的過程,但卻是有機的方式,一樣卻也不一 樣。」展場中,他拿出了假牙、相機、皮鞋等在記憶中屬於父親的物品,「因為這次的展覽概念很私人、隱密,所以對觀眾來說,應該會感到一些不一樣。」他也很 期待收到大家的回饋。

在互動藝術作品〈潮〉中,運用科技掃描參觀者的臉部輪廓,呈現模糊的樣貌,但隨著觀眾來回走動,螢幕上的畫面也會隨著「潮起潮落」,期待帶來「生命如浪潮,人來去之間也如潮水」的感受。

「如果上一代人關注的是『政治』,我們這一代關注的就是『科技』。」黃心健,他希望透過科技可以帶給人們一些不同的想像,但同時他也擔心現代社會的 科技已經被扭曲。他舉食安危機為例,許多大公司都設立研究部門,但現代人不是想辦法把可以吃的東西變得更健康,卻是努力把不能吃的東西變得可以吃,並設法 通過規範。「這相當可怕,如果我們仔細思考,科技似乎變成壓迫人民的工具。」

對於有志於藝術的同學,「希望同學不要只把自己的藝術當成藝術,應該知道自己的作品在現今社會中的定位。」他指出,許多學習設計的同學,經常只呈現自己所想像的樣貌,卻沒想到如何與社會溝通。

黃心健提到,雖然許多人不喜歡把藝術扯上「錢」,但他反而更關注現實,「若要從事藝術業,要把藝術先放一邊,更關注一些與社會間有機的互動,或從生 活中獲得更多養分。」他提醒同學思考,「自己的藝術品價值多少錢?藝術不是讓自己吃不飽而要壯烈犧牲的一件事情。」經濟面也是很重要的。

當然,另一方面,他也強調「若要從事藝術,應該把它當作一場馬拉松,不應該在幾年內就燃燒自己所有熱情,然後對藝術失去期待。」

進入政大任教以來,近身觀察政大的藝術環境,他同樣呼籲藝術和現實的平衡。在他看來,設置藝術品很好,但在設計概念、靈感之外,藝術品選材等也要更仔細,「在人文、人本思考的環境中,這應該更被重視。」

黃心健希望大家可以多思考科技的面貌,他挑戰大家,如果要記憶美好的回憶,為什麼都是拉開自拍棒,使用著相同的姿勢,「卻不能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紀錄?」換個方式和角度,「私領域」也能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黃心健新展呈現私密文物。攝影:陳昭雄。
黃心健新展呈現私密文物。攝影:陳昭雄。

新展以私人方式回溯記憶。攝影:陳昭雄。
新展以私人方式回溯記憶。攝影:陳昭雄。

黃心健新展將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展出三個月。攝影:陳昭雄。
黃心健新展將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展出三個月。攝影:陳昭雄。

最後修改時間:2015-10-19 AM 11:50

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