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政大占科技部培博獎助五分之一 首重經驗傳承與交流

首頁-焦點訊息
張貼人:陳瑞英公告日期:2017-12-13
獲獎人經驗分享座談會吸引眾多師生踴躍參與。攝影:陳品雅
【研發處訊記者賴麒全報導】研發處1130日舉辦「科技部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 - 獲獎人經驗分享座談會」,企管系顏孟賢、華語文教學博士學位學程孫雪芹、政治學系賴名倫、新聞系張鴻邦與公行系林煥笙、台灣史研究所余佩真共6位獲獎博士生參與座談,分享申請經驗與研究心路歷程。

劉幼琍研發長表示,科技部補助獎勵人文社會學科,今年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共計152件,核定通過65件,通過比率為42.76%,政大囊括13件,得天獨厚,對博士生而言,這類獎助能夠讓獲獎助者專心寫作。此外,博士研究生涯中有獲獎紀錄也將成為人生履歷上非常亮眼的紀錄,相當鼓勵具候選資格的博士生踴躍提出申請,也提醒博士生把握畢業進程,及早畢業展開輝煌人生。劉幼琍研發長表示,研發處對於任何行政細節皆鼎力相助,但研究內容需要同學自行努力, 所以提醒博士生多與同領域師長同學交流,積極累積發表著作,同時也必須重視研究品質及學術倫理。

企管系顏孟賢分享歷時5年的博士學習歷程,他建議,前兩年打好理論基礎並培養多元理論視角非常重要,多聽多學之外也必須實踐研究方法,透過于卓民與彭朱如老師指導,培養撰寫完整研究報告的能力。到了第三、第四年,可跟隨師長進入務實研究場域,培養研究洞見。而到了撰寫博士論文的現階段,延續前四年成果提出研究大綱,這樣的研究計畫反而較容易獲得獎助,甚至投稿科技部獎助計畫所得到的委員評論,也可能變成口試時的提問。

華語文教學博士學位學程孫雪芹,特別感謝鍾曉芳老師提供研究室與設備,讓她能夠安心從事研究。在申請研究獎助方面,孫雪芹提醒務必提早準備,並積極維護學術著作,每一篇發表文章也須謹慎校對,並預留足夠時間進行後續作業。孫雪芹鼓勵在場博士生積極嘗試申請,獲取獎勵資源除了對論文寫作有實質幫助,也能獲得自信。

由冷則剛老師指導的政治系賴名倫同時獲科技部及中研院獎助,他首先提醒博士生,務必釐清博士論文與學位對於自身職涯的幫助為何,科技部與中研院進行審查時,也會考量這份研究在學術界長期的發展性。賴名倫指出,論文題目創新性與學術潛力固然重要,但相關期刊論文著作的累積,也將大幅度影響委員評估論文完成的可行性。

新聞系張鴻邦分享,國內博士生人數逐年減少,申請科技部獎助人數也相對減少,錄取率相對提高。張鴻邦感謝馮建三老師的指導,並將此次申請作為彙整博士生涯的學習軌跡,他表示,通過的竅門無他,必須說服評審委員論文計畫具高完成度。

黃東益老師指導的公行系林煥笙指出,博士生從事研究是非常孤獨的事,寫作上遇到瓶頸一定要找指導教授討教詢問,也要排除外部因素,讓自己進入寫作心境。林煥笙說具體提出證據證明未來一年能夠完成博士論文,是能否獲獎之關鍵,除妥善回顧領域內所有相關文獻,規劃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也非常重要。

會計系李桓伊將歷年研究主題持續深化,發展出《家族企業傳承與國際化程度對租稅規避行為之影響:來自台灣家族企業之證據》此博士論文題目。她表示,學術研究的路是孤獨的,特別感謝會計系陳明進教授的指導。她建議,未來想就讀博士班的同學可先了解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領域與議題,也必須持續充實專業知識。

台灣史研究所余佩真亦延續碩士論文,持續關心戰後台灣政治史發展,由於其研究必須處理大量日文資料,語言障礙成了必須克服的問題,在指導老師薛化元教授鼓勵下,前往日本廣島大學法學部與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學文學研究科交換,一方面強化日文,一方面收集相關史料及研究成果。她強調,要時時自我肯定、對自己的研究有信心。

同時獲得科技部及中研院獎助的歷史研究所林亨芬表示,研究過程中也曾陷入自我懷疑,在指導老師唐啟華教授與諸位師長勉勵下,才逐漸走出低潮。她認為認識與經營自己非常重要,務必釐清讀博士的初衷,下定決心後便要忍耐孤獨、保持熱忱與積極自我經營。她認為除學科基本功,語言學習、學術會議、交換留學等,也都是經營自身的好機會,符合資格者應勇於提出申請。

中國文學研究所許嘉瑋探究《清代詞壇對經學之接受》,其資料量龐雜,需花費更多心力處理,往往在大量文獻中找到一兩條可用資料,於前人的基礎上推進一些便值得慶幸。許嘉瑋特別感謝王偉勇老師的教導,未來希望持續以清代詞學為方向,勾勒清代詞學史整體輪廓。他建議,未來想就讀博士班的同學必須審慎考量經濟狀況,且具備足夠的抗壓性,才能面對親友與社會眼光。

由林遠澤老師指導,哲學研究所林正昊以《康德的最高善概念》為題,是既有研究中充滿爭論的問題。林正昊指出, 對人文學科的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即早掌握研究方向,確立方向後,後續工作相較能控制。他也建議,博士論文與碩士論文最好有一定延續性,否則另起爐灶,需要更多時間。

宗教研究所楊美芬選定《宗教/靈性經驗之探討:當代案例分析與理論建構》為題目,是由蔡彥仁老師指導,認為宗教/靈性經驗是一種內在極深、外在極高的生命體驗。對於想就讀博士班的同學,她建議一定要具備對知識的熱情與對未知的好奇,才能在博士班幾年的努力過程中,成為真正的學者或專家。

宗教研究所洪儷倩探討“From Disease to Well-being-The Concealing the Soul Ritual (canghun yishi 藏魂儀式) in Contemporary Taiwan,認為從事學術研究最大的樂趣,在於翱遊於知識之中的自由,同時在解開一個個環節的過程裡,愈來愈貼近本質的充實感。洪儷倩特別感謝謝世維老師指導,回憶研究過程,最大的困難在於田野資料的採集,由於所研究的儀式相當少,每年舉行次數也不多,在資料蒐集上相當具挑戰性,經過一次次與田野調查對象熟稔,逐步累積研究資料,過程中收穫良多。

同樣來自宗教研究所,由林鎮國老師指導的林恕安認為,讀博士最重要的是對研究主題保持強烈探究熱忱與興趣,才能承擔過程中無數的困難,遇到瓶頸時應與指導老師隨時溝通、請教,也應積極參與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研討會或讀書會,一方面可吸收他人看法,二方面可了解學界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又有哪些新的發展。

特別出席分享會的英文系鍾曉芳副教授提醒博士生,雖然科技部與中研院都有相關論文寫作獎助供博士候選人申請,但仍須審慎評估:什麼樣的獎助資源適合自己,並且準備穩妥後再申請。宗教所蔡源林所長表示,今年宗教所有三位同學獲獎,實屬難得,除同學研究寫作扎實外,能獲此殊榮無非是所內同學共同協作,展現合作精神與傳承經驗。

附加檔案:
最後修改時間:2017-12-19 PM 2:30

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