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義鈞感謝科技部青睞 自食糧議題挖出高含金研究

首頁-焦點訊息
張貼人:許靖宜公告日期:2021-03-19
裝飾性圖片
 國家發展研究所林義鈞副教授以農糧議題,五度拿下科技部計畫(攝影:曾新容)

【研究發展處訊 記者胡安妤/攝影曾新容】國家發展研究所林義鈞副教授,去年八月獲得109年度科技部三年期計畫,林義鈞除了感謝科技部肯定之餘,更希望透過該計畫深入了解農糧體系理論(food regime theory)如何對話區域主義(regionalism),因此解讀南方國家與南方財團在21世紀農糧產業鏈中的崛起。林義鈞謙稱:「我只是運氣很好的遇到伯樂。」他同時也希望不負科技部的期待,繼續探討兼具專業化與生活化的社會科學。


回首研究歷程,林義鈞覺察民以食為天,食又存於環境之中,他規劃出自己的研究範疇為農業與農村視野下的環境治理,因此專注於糧食安全、環境治理等研究領域,以「神農藏百鈔-財團農糧體系在第三波區域主義浪潮」一題,第五度獲科技部肯定,也另外獲得109年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計畫案,研究資本化與環境惡化下的臺灣糧食主權運動等農村治理議題。

人之所欲,「藏在食糧」

林義鈞老師學術訓練始於政治大學,成長於Rutgers University,而他對於糧食安全的研究興趣奠基在田野調查的反省與師母的啟發。林義鈞指出在Rutgers University的博士生訓練過程中,最令他記憶猶新的田野調查經驗是中國在西南地區所興建的大水壩,這正是他致力於糧食安全、環境治理領域的起點。當時中國為了開發瀾滄江水電,在浩浩蕩蕩的河谷間矗立起二十樓層高的水壩,身在其中,林義鈞感受到「人定勝天」的震撼,也發表了幾篇水電方面的相關論文。然而,他很快地發現,中國欣欣向榮的另一面,除了造成湄公河下游國家的水資源掠奪等環境治理爭議外,也同時造成中國當地老百姓的糧食安全問題。


東亞國家在追尋現代化的過程中,常常出現路徑抉擇問題,也因此犧牲了生態環境治理、居民原有生活,以及食物文化傳遞等。「我的受訪員(對水壩建設)沒有特殊的光榮感,他們直接這樣跟我說『林老師你做這些東西,對我們而言沒有任何的驕傲感』,這段訪談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林義鈞解釋,當地雲南原住民原本倚靠捕魚作為蛋白質來源與生計基礎,但是水壩完工之後,河域被人工控制住,雖然產生了水電等再生能源,但是瀾滄江裡的魚蝦從此與當地民眾產生距離,那民眾的食物與工作從何而來?


林義鈞意識到,東亞國家在現代化過程所塑造出的民族驕傲,經常是建立在犧牲農業、扶持工業;犧牲農村生態、扶持能源產業的基礎之上,使得農業與農村發展、資源與糧食安全等傳統議題在學術討論中被邊緣化,甚至在當代環境治理的討論中被嚴重忽略。


從吃食切入 看見研究議題的可能

同時,師母在林義鈞老師學術訓練的過程中也扮演著亦師亦友的角色。「每當我參與完水電研討會,或發表完水壩相關文章時,我都會開心地想要跟我太太分享研究發現,但是她總是跟我說『這些水壩離我太遠了,我聽不懂啦!』然後漫不經心地反問我:『那待會兒晚餐要吃什麼?』等等材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問題。

換句話說,努力挖掘的水電建設新發現,比不上三餐抉擇更值得討論。對此,不禁令林義鈞省思,不夠生活化、難以跟生活經驗掛勾的研究內容,常常讓讀者興致缺缺。相反地,「我太太常常會在逛超市的過程中問我『你有沒有研究過這些食物從哪裡來?那些剩食往哪裡去?』等基本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因此使得林義鈞反思:「當代的主流環境研究議題經常與城市發展、能源轉型、節能減排等工業政策掛勾;然而,傳統的環境治理研究卻是與農村發展、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等農業政策密切關聯。」由於前者在能源企業的推動下,成為世紀之交的環境治理主題,但是後者在近期的跨國生技公司、糧食集團、化工企業的推波助瀾下,也逐漸嶄露頭角,因此,以農業、農村與糧食作為環境治理研究的切入點,讓林義鈞看見更多環境研究的可能性,如同此次「神農藏百鈔-財團農糧體系在第三波區域主義浪潮」的科技部研究計畫,即是以農業角度,說明與預測所謂「南方國家」與「南方農糧財團」邁向全球市場的軌跡與衝擊。


田調慢拼湊 證據浮、風險深

南方國家的界定,主要是以OECD國家作為北方,而G77成員作為南方國家。由於第三波區域主義主要發生在亞太地區的南方國家,因此林義鈞目前已經與東南亞地區的農業相關部門或組織,洽談完後續的約訪工作。在2021年期間,已經有兩篇糧食研究相關的SSCI論文即將刊出,其一談及了大豆產業鏈中的中國農糧企業如何併購北方大型糧商、投資全球農地,並藉由國家扶持過程,將中國大豆產業鏈的觸角伸向拉丁美洲地區,最終使得美國運用大豆做為終極貿易武器在中美貿易戰中失靈。另一篇文章則從傳統水利社會的角度證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環境治理的議程,傳統中國的環境治理主軸為糧食安全,當代中國的環境治理主軸則轉變成工業汙染管理與碳排放管理;然而,隨著糧食不安全的陰影再度壟罩中國,農田水利等自然資源管理將會成為中國環境治理的下個主軸。

林義鈞以田野調查方法,直接前往南方國家探訪政府部門、農糧企業、農村市民社會、學術團體等組織,慢慢拼湊起事件的全貌,甫明瞭亞太地區的南方農糧財團正透過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架構而崛起,因此挖掘出含金量高、話題性也充足的研究結晶。同時,在研究路上,林義鈞尊重議題當事人的心理圖像、惦記受訪者的往昔緣份、致力於挖掘事件根本、激起大眾對於糧食安全、農業政策、農村發展等研究議題的興趣,以及滿心感謝科技部的肯定與支持,每一步都走的謙遜踏實。

 
連鎖超市的即期麵包是林義鈞在美國求學期間的止飢                 有別於拉美國家的糧食安全是由私有財團掌握農糧貿易
品,但臺灣在2014年食安危機時期,卻因為高標                 與種子權,臺灣則是由行政院農委會、農改場、農會等
準食品安全的考量,將即期麵包視為是需要被銷毀                  國家機制所保護與介入,「人家的糧食主權運動是抗議                                                                                            
的垃圾。各國對待食的不同脈絡,讓林義鈞好奇                  大型私有財團,而我們的糧食主權運動則是爭取農地保
地一探究竟(攝 影:曾新容)。                                              護與農水使用權等」林義鈞道出差異(攝影:曾新容)


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資訊蒐集的落差」林義鈞
慨然道,這是研究中常常發生的風險
(攝影:曾新容)。

最後修改時間:2021-03-19 PM 3:41

鼓勵學生跨領域、跨國、培養多元能力、服務社會、在世界發光發熱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