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不顧身追逐學術夢 薛化元以行動締造臺灣史里程碑

首頁-焦點訊息
張貼人:朱廣方公告日期:2024-06-04
裝飾性圖片
  薛化元目前為灣史研究所及歷史系合聘教授、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過去曾經擔任文學院院長、歷史學系主任,以及台灣研究所所長攝影:許芷婕)


研究發展處 記者: 花清荷、攝影: 許芷婕】牆上高掛社運布條、書櫃上層層疊疊大部頭書本、桌上密密麻麻的白紙黑字,全是近三十年研究之路上的深刻印記。和藹可親的笑容、爽朗大方的神情,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目前執行國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稱國科會)《王雲五與台灣政治發展:以政治改革為中心》的兩年期計畫,過去曾擔任文學院院長、台灣史研究所所長、歷史系主任,也積極參與實務工作,擔任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關心社會議題及臺灣歷史教育。

從小心嚮歷史 自由民主成畢生研究重點

 
「歷史是我人生的第一志願。」薛化元語氣堅定、毫無遲疑地說。他分享,當初大學入學時曾經做過學力測驗,發現自己的數理能力遠大於文學能力,但他仍然選擇進入歷史系就讀。「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回憶起自己高中時,便以歷史人物岳飛為題撰寫文章,大學二年級時,也正式在學生刊物《史薈》中發表〈由「蕭規曹隨」看漢初所謂「黃老治術」〉一文,薛化元對歷史學術研究的熱忱,早在學生時期便閃閃發光、蓄勢待發。就讀碩士班時,薛化元對「自由民主」主題情有獨鍾,同時也持續參加學生運動,撰寫相關文章,同步探索理論與實務面向,最後選擇回歸至民主制度根本大法──憲政史相關研究,博士班時便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為主題,也為他日後的憲政史研究打下穩定基礎。不過,除了憲政史外,在廣袤的歷史研究領域中,薛化元的熱忱可不止於此,大學及研究所時期,他也持續接觸臺灣史研究主題,包含歷史人物吳鳳、臺灣開港貿易等等。不料,持續研究後發現,竟然連一本比較詳細的中文《臺灣史年表》都沒有?身為行動派的他,便開始編纂《臺灣歷史年表》,帶領團隊自1945年的報紙開始翻閱,一步一腳印地紀錄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也開啟自身與臺灣史的堅定緣分。


回溯過往正義 重現歷史事實

 

目前正在進行的國科會計畫《王雲五與台灣政治發展:以政治改革為中心》是薛化元臺灣史及憲政史研究領域的集結。王雲五曾任中華民國第八任行政院副院長,也為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的召集人。近年來,王雲五的相關日記正式出土,當中富含的歷史價值,為學術研究者們熱切好奇的主題,在王雲五基金會王春申董事長和紀念館同仁的協助下,薛化元和計畫助理得以順利閱覽相關內容。「之前看到的紀錄都是官方的,會議召集人(王雲五)自己想些什麼?很重要吧?」薛化元滔滔不絕地說著,也笑道因為字跡難以辨認,在研究上具有一定難度。

 

而這份研究其實出自於薛化元從事灣史研究以來一直好奇的疑問,他分享,在回顧歷史資料時發現,當時身為執政黨的國民黨,雖然並不會直接在官方紀錄中指稱戒嚴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不適當,但高層們會於會議中檢討在實際執行法律的過程中,哪些部分並沒有依循法律施行。例如:於蔣介石總統任內,1958年由王雲五主持的「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曾經針對戒嚴及動員戡亂體制下情治、司法人員傷害人權的問題,提出許多改革的建議,並要求追究相關責任。「發現不是沒有檢討,但改革沒辦法動,當時擁有決策權力的人的決定就變得非常關鍵。」令人狐疑的是,即使當時國民黨政府高層組成的委員會高層大多主張需要改革的問題,為何蔣中正卻堅持不做更動。薛化元說:「這一點是我非常好奇的。」


薛化元提到,歷史學著重「事情發生當下的時間和空間」與「我們現在重新檢視的時間和空間」,如今臺灣社會注重威權體制時期的轉型正義,但他好奇的是,在灣的體制仍未轉型成現在自由民主的樣態時,那時的「正義」應該是什麼?「縱使是在戒嚴、在動員戡亂那種人權遭到傷害的時候,原本還能夠保有的一點點(人權)都沒保住,那原因是什麼?這是我最近在做的事情。」雖然歷史上的重重謎團很多早已無當事人解答,但薛化元仍然能夠在遍佈各處的資料中,試圖拼湊蛛絲馬跡,重現歷史事實。

同時致力實務 注重臺灣史教育

 

除了教授身份,薛化元同時擔任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過去也曾在國科會進行關於灣人權促進會相關研究及文獻典藏事務,致力於實務工作。提到其任內改變,他分享:「二二八基金會原本是一個依法受理賠償的單位,受理審查的,那我們這幾年就主動在檔案中找還有哪些可能的受難者,不然有很多受難者,可能他們的家人都不知道。」同時,他也關注轉型正義發展,過去曾擔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諮詢委員,提供意見協助官方處理相關政策。以多方面視角切入臺灣史不同面向,也從中展現出薛化元對於臺灣民主社會的關心與在乎。

 

秉持著對臺灣史及教育的熱忱,薛化元在臺灣史教育上也不遺餘力,除了開設校內熱門通識課程「近代臺灣歷史與人物」外,也協助國立成立灣史研究所,他分享:「為什麼要學灣史,很多人說深化灣本土意識,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要解這個地方歷史的發展,才能瞭解一些重要決策的背景。」他以臺灣人常遇見的颱風為例,他說,其實臺灣歷史上許多嚴重的水災,都不是因為颱風造成,而是熱帶氣旋,「但我們從小被教育,颱風來要注意水災,不,其實很多嚴重的大水災都不是因為颱風。」只要知道這些歷史上的事件,就能在現實的待人處事上有更多的警覺性,也對於企業發展、產業決策、學術研究都有幫助,而他也身體力行,教育莘莘學子自身的土地故事。

「讀書是我用生命換來的東西」學術熱忱一覽無遺

 

或許因為曾經身兼不同社會角色,薛化元對於現今社會環境及風氣具有犀利精闢的觀點,提倡民主自由的他,對於「自由」的定義也有自身看法:「我們平常講自由講得很大聲,但對於自由所需要的條件,我們做了多少努力?」他以新聞自由和隱私權的矛盾為例,呼籲人們應該注意到自由之間的衝突性。「張君勱寫了一段名言:『自由的限制是為了保障自由。』」強調自由勢必需要外在制度的適度規範,才能避免被傷害,且恰當、合宜地實現。他也持續進行相關研究,期望能透過學術產出,有助於臺灣有更健全的自由民主環境。

 

談及未來計畫,薛化元也分享自己即將出版與灣人權促進會及人權發展相關新書,目前已進入校對階段。未來則計劃撰寫《傅正與臺灣民主自由》專書,傅正為民主進步黨創黨元老之一,曾於《自由中國》等黨外雜誌擔任編輯,且是《自由中國》雜誌團隊中第一位主張若要組成反對黨,勢必得和選舉產生關係的人物,該書希望講述其對於黨產、總統權力等議題的看法,目前正在史料搜集階段,希望明年能夠完成初稿。除此之外,薛化元也期許:「希望之後能做更『大』一點的研究,三十年前很想寫一本灣近代政治經濟史,大綱都弄完了,始終沒有寫完。」而說著這句話的同時,他的眼神中也閃爍著明亮、充滿希望的光芒,流露出自身對於歷史、自由、民主的堅持。他說:「其實我在考博士班考試時生了一場大病,讀書是我用生命交換來的東西,其他的工作都沒有這個工作重要。」多年來秉持這樣的信念,薛化元早已用他的行動、努力及成就,證明了自己對於學術的滿腔熱血及奮不顧身。

         
薛化元與其編纂的《灣歷史年表》(攝影:許芷婕)      薛化元的研究室中放滿專書、參考書籍、自由中國雜誌等等,
                                                                                              彷彿一所小型圖書館(
攝影:許芷婕) 


薛化元熱情分享過去撰寫的文章、娓娓道來自身故事
攝影:許芷婕)

最後修改時間:2024-06-04 PM 12:10

鼓勵學生跨領域、跨國、培養多元能力、服務社會、在世界發光發熱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