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式外的自我節奏 資管系莊皓鈞探索平衡邊界
【研究發展處 記者: 花清荷/攝影: 許芷婕】
從寫稿到審稿 從花樣年華到傑出研究獎
「就閒聊啦,我也沒有什麼很有智慧的話。」莊皓鈞笑道,語調流露自在,對話氣氛如同中午下課後,從同一間教室並肩走出的朋友,討論午餐該吃些什麼。
不同於大多研究室潔白無暇的大門,在看見莊皓鈞本人前,會先在門口遇見經典電影《花樣年華》中的蘇麗珍與周慕雲,以及怪奇紀念貼紙“Don’t mess with Texas.”、「腦子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能擁有」等「告示」。這些符號化圖像,像是詩意又精準的自我介紹,預示房間主人是個能流連於香港電影,也能專注於批判思考的多面向人類,而他最正式的身份,是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亦是113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得主。
「得獎感言喔...應該就是感謝我的研究夥伴和我的學生,他們幫我很多忙。」正面提及自己的殊榮,看似有些靦腆,但莊皓鈞也細心剖析得獎的原因,可能在於學術服務上的貢獻。他表示:「學術圈的生態是--我們不缺作者,而是缺審稿人。」一般狀況下,學者大多必須將時間花於產出及教學,鮮少有餘裕進行沒有報酬的審稿工作,不過,莊皓鈞在擔任審稿人及國際期刊副編輯的經驗中,發現許多隱形的好處,他表示:「你會看到還沒發表的東西,可以看到現在還在進行中的研究內容,看到別人在想什麼和做什麼,也會看到別的審稿人的意見。」而隨著審閱的稿件增加,審稿人也能慢慢歸納出做研究的常見問題,以及旁人大多會提出疑慮的要點,並避免在自身的研究中重蹈覆徹。這樣雙管齊下的知識輸入,也使他在研究中更容易抓準重點,並且發現洞見。
由於是第二次獲獎,與前次相比,莊皓鈞也察覺自身在心態上的差異,不同於職涯初期大多跟隨指導教授的研究領域,或是延伸博士時期所做的題目,如今他漸漸有能力實踐自身感興趣的研究作品。他也坦承說道:「其實前幾年在工作有一些小波折,後來覺得還是要教好書,做好研究最重要,所以得到這個獎,對我而言也蠻有意義的。」
嚮往自由生活 踏上學術之路
能在多數人無暇進行的學術服務中找到價值感,或許與他一貫的性格有關——不走模板、不愛循規蹈矩。回溯莊皓鈞的求學與職涯,這份對自由的執著,早在學生時代就埋下伏筆。大學就讀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而後赴美國德州就讀博士班,看似目標明確,他卻笑著説:「我在政大資管讀書的時候成績很差,而且個性還蠻瘋的,整天都在和我的大學同學打籃球、鬼混、玩耍和翹課。」不過,由於讀碩士班時,受到指導教授影響,激發自身對於學術與產業問題的好奇心,進而萌生繼續往學術研究走下去的念頭。在父親身為老師的潛移默化下,他也逐漸發掘自身對於教學的興趣。
事實上,比起學者,他更像個探險家,畢竟年輕時他真正嚮往的,是自由的生活型態。談起這點,如今他也笑著說:「那也很天真,因為不知道教授原來這麼忙。」但打從大學起,他就對學術生活充滿好奇與想像,他回憶過去當學生時,自己對於教授們的觀察:「當教授可以把自己關在這個小研究室裡,想躺著就躺著,想要思考就思考,若遇到難關或心情不大好,就下去走一走再上來,這個自由、跟自己可以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很吸引人。」
而在這樣的性格下,他對於學術圈常見的社交模式,也有一套自己的節奏。他坦言在講求networking(發展人際關係)的學術圈中,過去也時常因不喜社交感到些許壓力,但隨著經驗累積,他開始察覺適合自己的交友模式。「我的態度是,如果你能跟人家很好的交流,是你的優勢,但如果不想要那麼社交,還是要先透過你的發表,建立自己在特定主題上的名聲。」他認為,用作品說話,並且在交際與個性中找到平衡更為重要,若因此找到幾個具有深刻默契的知心研究夥伴,也是另一種特別的收穫。
察覺跨域異常 探索商業人文
資訊管理作為跨越文理、同時注重產業與學術雙向互動的領域,當中的學者們勢必時常需要面臨光譜兩端的相似與矛盾。他提及:「我覺得做研究真正好玩的,是發現這個世界的數據或客戶的行為,和理論上認知的很不一樣,這時候就出現一個異常。」近期,莊皓鈞正在進行國科會研究計畫《實證作業管理中的理論發展與模型建構:機器學習觀點》這項計畫的源頭,便是來自他過去研究中發現的異常案例。
他回憶道,在職涯早期,他曾經與同事、學生組成團隊,擔任著名半導體通路商的顧問,協助其解決模組需求預測問題。然而,一開始認為問題相對容易,便使用傳統的時間序列預測方式處理,沒想到成果令人大失所望。後來,他與團隊決定改變思路,使用機器學習的創新方式,重新面對及處理問題,後續在學術上做出貢獻度,成為人生中印象深刻的研究經歷,也激發他近期對於機器學習研究的好奇心,他表示:「我過去的訓練主要在於決策,因此這次想透過機器學習的手法,知道這些數據如何幫助我做決定。除此之外,也好奇能不能用機器學習的特性發現X、Y之間比較不明顯的關係,做研究方法面向的探索。」
與此同時,他也注意到,目前大多企業都依賴精密的數據或傳統方法做預測,希望能更為科學的做出對公司最有效益的決定。而事實上,大多企業主仍然會對預測結果產生疑慮,即使在產出預測後,仍然無法有信心地做出決策,因此他也好奇地說:「我也想知道如果人有一些隱私資訊,那要怎麼跟AI的建議去做整合和調整,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希望未來的研究案能夠更多地探討人的心理層面,甚至延伸至--如今大多營運策略均考量利潤最大化,那應該如何考量員工心理的幸福感、安全感等,更為人文取向的研究問題,期待能夠在商業與人性之間,找到重要的平衡點。
找尋二元支點 注重人性本質
找到重要的平衡點,或許是莊皓鈞人生中最主要的研究問題。包含產業與學術、商業與人文,以及喜歡與擅長,「其實有時候我也會想自己要不要寫小說,但看看自己寫的東西會覺得,欸我不是那塊料。」訪問接近尾聲時,他這樣說。在所有的職業角色與頭銜背後,都藏著一個有著喜好、感受與情緒的人,對於熱愛電影、音樂、小說的莊皓鈞而言,他清楚地感受及理解這項矛盾與掙扎,他說:「人生最理想的當然就是找到你的優勢和你最喜愛的,但我的經驗是比起最喜歡的放第一,能在你不討厭的領域,找到你有相對優勢的反而最重要吧。」
此外,擔任教職多年,接觸無數學生,他也分享自己對於學生的觀察。對他而言,比起似錦的前程,更重要的仍是學生的身心健康,尤其如今社群文化興盛,年輕族群越發焦慮,對此他也幽默地表示自己的看法:「看看我浪費多少年的青春,或之前當兵當一年多,在裡面你只能儘量放空,各位,人生需要適當的放空。」另外,他也不斷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畢竟唯有了解自身的優劣勢,才能更透徹地知道自己的「能」與「不能」,進而做出人生下一階段的決定。
如今,這段自我探索,成了他面對各種選擇與矛盾時最篤定的答案。畢竟無論是利潤與人性、企業與研究、教授與小說家,背後的核心始終如一,如同他強調:「最重要的是你的本質是什麼,你是不是一個好的人類,對我來講就是這樣,你就真誠地做你的事情。」將純粹、真摯作為支點,就能在範式之外,以自己的節奏,穩穩地走在那條無形的平衡線上。
莊皓鈞教授的研究室門口充滿各式海報、貼紙等裝飾,極具個人特色(攝影:許芷婕)
研究室中,也不乏過去的研究及學術編輯獎項等,為過往努力留下紀錄(攝影:許芷婕)
(攝影:許芷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