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補正史空缺 深耕臺日殖民文學 台史所吳佩珍榮獲學術研究優良獎

首頁-焦點訊息
張貼人:朱廣方公告日期:2025-07-07
裝飾性圖片
  
吳佩珍與百年樓旁鳳凰樹合影,象徵文學院的活力與繁盛(攝影:許芷婕)



【研究發展處 記者: 花清荷/攝影: 許芷婕】

屢獲學術研究獎 探索臺日幽微連結


採訪那天是初夏正午,百年樓充斥鳥叫蟲鳴,吳佩珍走向台灣文學研究所前的大片玻璃窗,指著外頭的大樹說:「鳳凰樹是我們文學院的院徽。」這棵聳立的樹木具有活力、生機、重生的含義,彷彿正守護著這棟建築物中孜孜不倦、腳踏實地的研究者們。

 

本學期,吳佩珍再度榮獲國立政治大學頒發的學術研究優良獎。談及得獎感言,吳佩珍強調與學生的教學相長,正是研究背後的重要支柱。她表示:「看到學生發現新觀點,或者非常積極投入,是鼓勵我再繼續研究的動力。」此外,她也驕傲地說,台灣文學研究所向來最重視學生的提問能力,師生間持續透過討論激盪想法,是思辨上功不可沒的重要推手。

 

從小生長於臺灣的吳佩珍,在成長過程中總好奇臺日之間難以言說,卻又相互感知的連結。她表示:「我一直很想知道,為什麼老是感覺日本元素在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例如,為什麼小時候祖父母說悄悄話時總是會用日文,或是到了日本留學後,才發現家裡的傳統早餐其實和日本早餐非常類似等現象。「後來我就思考,可能答案就在我們所不知道的過去。」她帶著慧黠眼神,意味深長地說。


吳佩珍在臺灣的求學時期仍存在黨禁、報禁,資訊流通較受限。到達日本後,有機會更自由地接觸四面八方的知識,身爲異地遊子,她廣泛閱讀與臺灣有關的刊物及歷史,填補了記憶中長久以來的空缺,她回憶道:「我是從另一個地方才知道,哦,原來可能有一段我們這個年輕世代完完全全都不知曉、斷裂的歷史與人文交流。」彷彿命運召喚般,那時也適逢臺灣文學研究興起,眾多學子決定投入其中,也讓吳佩珍找到如今的研究命題-戰前臺日殖民文學,她說:「我的興趣和好奇讓我讀了日本文學,但我走到這條路,應該是因為我想探尋那段臺灣、日本歷史中,我們都不知道的過去。」

 

撥繭殖民歷史 關注女性書寫

察覺臺日歷史連結後,吳佩珍也增加對相關議題的敏感度,過去翻譯文本時,她發現日治時期的日本政府將本國的女性教育制度引進臺灣,經過在地轉換後,衍生出殖民地新版本。因此,她好奇日本對殖民地的日本女性,究竟會有什麼樣的教育標準及宣導,便催生近期的國科會研究計畫《日治時期女性雜誌與文學場域的形成──以《台灣愛國婦人》與《台灣婦人界》文藝欄為中心》。

吳佩珍強調,女性在日本的殖民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台灣愛國婦人》與《台灣婦人界》為日治時期兩大主要女性雜誌,內容呈現日本女性如何生存於母國與殖民地的共同體中。《台灣愛國婦人》於1910年創刊,連載時間長達八年,由最高統治機關臺灣總督府發行,兼具政策宣傳及藝文特色。當時正逢日本在臺進行高壓的理番事業,該刊物的發行,是日本政府以女性角度出發,對殖民地重要的懷柔政策。當中最為特別的是,雜誌以日文、漢文兩種語言發行,日本政府也在當中鼓勵日本女性學習漢文,設置漢文文藝欄,除了希望能與臺灣女性交流外,更激發當時的漢文創作能量。

 

此外,自從高等女性教育實施後,女性新聞人才輩出,民間日本女性也開始創立自己的雜誌,希望能夠納入更多非官方的聲音。《台灣婦人界》1934年創刊,為當時最具規模的女性雜誌,創辦人柿沼文明是早期來到臺灣的日本作家。此刊物將目標讀者設定為接受高等教育的日本女性,僅以日文出版,強調「女性相關事務應由女性記者報導」,內容囊括臺日共和、日本帝國內部女校事務及議題、文學、現代育兒常識等,十分多元豐富。

 

研究史料的過程中,也讓吳佩珍深深體悟文學的特殊性。她提到,大眾時常認為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但長期閱讀戰前文獻後,她看見那時的觀念、想法可能比現代更加前衛創新,她說:「人類的歷史如果從更大的範圍去觀察,常常是走兩步退一步。」相對之下,文學作品時常記載個人心境、生活點滴等,更微觀地記錄感受、想法,呈現出大敘事裡難以關注的重要細節,是她致力研究文學的重要意義。

 

書寫類型多元 橫跨學界大眾

 

除了學術工作外,吳佩珍也參與各類型文學推廣活動,包含展覽策劃、撰寫文學專欄等等,將對話對象由學界轉至大眾,嘗試更為普及的書寫。她提到,因為研究戰前臺日文學的學者不多,若各單位有需要,她都樂意協助。然而,面對學者及策展人、專欄作家的角色切換,她也坦言,一開始常被作家同事唸「寫得太難。」


過,在經驗的累積下,她逐漸了解,能夠在兩邊切換自如的方法便是換位思考。她強調:「想像我今天是一個參觀者、讀者,我看這個展覽、讀這個文章時,想知道什麼?」另外,她也提到,論文與專欄文章對話的「基礎」不同,學術書寫講求嚴謹及完整,且已有約定俗成的專業詞彙及背景知識;而大眾書寫的重點在於「取捨」,注重如何用適當的深度精準傳達訊息,兩者各有其特質。

 

「我覺得書寫是一個習慣。」她說,初期撰寫專欄文章時,時常收到編輯來信提問,一度令她擔心自己文筆太差,但後來開始理解,編輯是在協助讀者釐清,來往的過程也使她更理解如何拿捏文章分寸,並在解釋性和文學性之間取得平衡,保留獨特滋味。

 

容納多元思考 盼綿延研究量能

 

在學術之路上,吳佩珍持續研究於臺日兩地文學的歷史、真相追究。事實上,她曾於美國留學三年,從中習得重要的研究視角。她提到「大家都覺得研究日本文化應該在日本,其實並不然,在美國能夠得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視野。」她也將這個心態,運用至臺日文學研究,設法以不同文化視角發掘題材中可能的著力點。

 

同時,習慣容納各角度的思考方式,也讓她在處世時更為理性沉穩,即使當下有情緒,還是能冷靜思考,想想可能出問題的環節。她提到:「有時候人生也一樣,你看人看事看物,要多角度的切入去思考,在不同的立場和文化脈絡下,其實你們在講同一件事情,只是語言不一樣。」

 

最後,她則強調,戰前臺日文學研究,最講求的便是語言及理解文化脈絡的能力,雖相對其他領域門檻稍高,但也代表仍有豐富知識等著志願者發掘。對她而言最重要的志業,仍然回歸對研究領域蓬勃及永續發展的期許,希望能夠鼓勵、吸引更多有興趣的學子加入研究行列,共同探索這片未知、神秘、又與臺灣息息相關的文學藍海。


臺灣文學研究所近年來陸續邀請各國作家及學者舉辦研討會並將論文出版成冊,女性文學為
吳佩珍持續研究、關注的重要內容
(攝影:許芷婕)


吳佩珍除了學術工作外,也擔任策展人、文學專欄作家,身分十分多元(攝影:許芷婕)


台灣文學學報》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發行的重要期刊,展現活躍的研究量能
(攝影:許芷婕)

 

最後修改時間:2025-07-07 PM 12:32

113 學術研究特優獎獲獎訊息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