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人類大對決 行為經濟學考驗複雜社會
![]() |
財政系講座教授楊建成引賽局分錢遊戲探討行為經濟學研究課題。照片提供:社科院。 |
【校訊記者陳映蓉報導】「猩猩比人類理性?」同樣在團體中決定分錢方式,猩猩選擇的方式可能比人類更好?財政系講座教授楊建成1日與社科院師生探討「行為經濟學」發展,然而多位學者質疑,過往研究缺乏現實社會條件,未來重建經濟學理論時,還要考量更多因素。
「現在有一百元,你要怎麼分?」楊建成引著名的經濟學賽局:Ultimate Game(分錢遊戲),經濟學理論認為:當提案破裂,雙方都無法得到任何好處,所以即使勞方只能拿到一點點好處,無論1/5或1/10,至少都大於0,因此經濟學預測,「提案者會給得越少越好,因回覆者在理性考量下都會接受。」
然而針對Ultimate Game所做的實驗結果卻顯示,多數受試者不會接受不公平分配,還是希望選擇「五五分」,甚至可能因為分配金額不如預期而全盤拒絕。這項推翻預測的結果,促使學者做更多實驗,如提高金額、到不同民情的國家做實驗、增加提案者數量造成競爭等。
對此,楊建成指出,提案人有沒有競爭者,及回覆人是否有拒絕的權力是關鍵,而「受試者的風土民情不同,也會影響結果。」
相較於人類的實驗結果不支持經濟學預測,有學者針對黑猩猩做此實驗,發現猩猩的反應反而符合假設,即使只拿到一點點也會覺得滿足,因而得出「猩猩比人類聰明」的結論。
楊建成解釋,人類會受到情緒左右,覺得拿太少、不甘心或不高興,就不接受提案,最後什麼都沒拿到。但黑猩猩沒有這種問題,不會跟錢過不去,對經濟學家而言,「這才是理性的決定。」
但實驗畢竟與現實生活不同,財政系助理教授羅光達質疑:現在回覆人不滿意提案時,多採取抗爭、不合作或訴諸媒體等方式,實驗時是否顧慮這些因素?提案者可能也因此有不同的策略性考量?
經濟系助理教授王信實也指出,從實驗顯示,就讀經濟、商管相關科系的學生,分錢時傾向考量自己最大利益,但其他科系的學生則較傾向平分。「可推知後天學習也是一大關鍵」,認為實驗應有更貼近真實面的做法。
對此,楊建成表示,目前這方面實驗眾多,漸漸地也納入後天學習等、各種現實考量,美國行為經濟學者John List甚至還特地為此辦學校招生,「從小孩開始觀察。」至於人們選擇五五分的原因,楊建成認為反而透露人類的虛偽和自私,「我們會預期他人的反應,某些行為其實是為了『做給別人看』」。
經濟系教授陳樹衡呼應,行為經濟學的結果,確實會受到自己文化、背後的期待不同而影響,「若一個人隱姓埋名重新生活時,沒有那些社會的期待,也許就本性畢露。」
莊奕琦也認為,人類行為雖受社會化影響,但也許有些價值如公平、正義是共同的,建議未來從事行為經濟學實驗時,不僅須考量個人抉擇,包括不同社會文化、及社會化程度,都是修正、重建經濟學理論時須納入的因素。
![]() |
社科院師生共同探討行為經濟學不同影響因素。照片提供:社科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