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東亞所專題演講 戰後香港佛教的政治轉向和成因

專題報導
張貼人:許靖宜公告日期:2023-05-09
  【東亞所訊】東亞研究所於4月20日中午邀請本校宗教研究所客座副教授劉宇光以「洋怨懟即報國恩:戰後香港佛教的政治迎送」為題,進行專題演講。由本所副教授王韻主持,出席者有民族系助理教授陳乃華。此一專題演講吸引約20位聽眾到場聆聽,參與的學生則來自本所、宗教所、法律系、歐語系,橫跨四個學院的學生報名參與。

劉宇光首先點題演講名稱,解釋其所發想之「洋怨懟」三字內涵,以使與會者有一基本理解。接著,便詳細分析戰後香港佛教跨境的政治與宗教互動關係的變化。隨後他藉由2001年2月香港立法會辯論「取締『危險教團/邪教』」一事件為基礎,點出香港佛教團體在回歸之後迅速轉變政治立場的奇特現象。也同時拋出問題讓與會師生共同思考,為何英治香港年間與中共治理後的香港,在宗教層面的情勢會迥然不同?為解決此一疑問,劉宇光回顧冷戰四十年間港、臺、中三地佛教政教關係制度之異同,解釋了包括宗教管控的方式、合法與非法的判定、體制內外的成員區分,乃至於自主程度等,便能理解前問之因。

香港佛教特別之處在於,香港佛教聯合會(簡稱佛聯會)在1949年至1987年存在支持臺灣、傾向英美、反對中共的鮮明政治立場,但及其在1987年中共與英國談判香港歸屬一事之後出現180度的巨大轉變,即對北京政治效忠的舉措不斷出現,從更改刊物的民國紀年、拒絕臺灣佛教團體的捐款、到在立法會發言支持反邪教的立法,相當耐人尋味。其後,中共更推出佛教公共外交,宗教組織除保持原有的對內治理功能之外,也逐漸擔任對外「統戰」的角色,中共與香港佛教密切互動值得注意。

談及2000年後香港佛教的全面民族主義轉向,劉宇光點出這其間產生一個新的「洋怨懟」論述:「英治歧視華人宗教,中國才有宗教自由與平等」,此等說法可以說是是中共式的一種後殖民論述,提倡者試圖以批評英治,作為表達對黨國效忠的方式。他認為這種批評港英政府壓制中國文化或是民族主義運動是一種刻意的誤導,從接納逃難的清末儒士、民國時期五四知識分子,到後來支持成立香港大學與中文大學等事例來看,「英治香港是『以反共的民族主義』來抵擋『中共式的民族主義』」。最後他認為在中共全面治理之下,未來香港佛教的影響力會愈來愈大,是值得關注的一件事情。

本所在未來將持續辦理中國大陸研究、東亞研究等相關學術座談活動,活動資訊請密切注意東亞所官網、臉書粉絲專頁,以及本校活動報名系統。

主講人宗教所客座副教授劉宇光。(照片來
源:東亞所)
   
主持人王韻老師介紹主講人。(照片來源:  與會師生合影。(照片來源:東亞所)
東亞所)
最後修改時間:2023-05-09 PM 1:04

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