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想法為重 洪煌堯透過國科會計畫帶來教育新選擇

首頁-焦點訊息
張貼人:銳綸數位公告日期:2024-01-26
裝飾性圖片
 
【研究發展處 記者/攝影: 廖嘉嘉】微笑中總摻雜著認真專注的態度,談起教材理念,更是展現滿腔熱情,他正是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洪煌堯教授,同時也是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稱國科會)的科學教育學門召集人。對知識翻新理論有所研究的他,在前(111)年開始執行國科會的三年期研究計畫「基於知識翻新之合作科學探究教學:信念、實踐、社群與平台之發展-總計畫及子計畫一:知識翻新活動對STEM職前教師發展建構取向教學觀之影響。」培養有能力引導學生運用自我思考,進而解決現實問題的師資人才。

▲洪煌堯對於知識翻新理論總能侃侃而談,言談中滿是對教學的熱忱(攝影:廖嘉嘉)

 
 
機緣巧合下的開端 身懷實力投入教育研究
 
相較於教育領域的多數學者,洪煌堯的研究之路並非是場精心規劃的旅程,更像是多次「說走就走」的輕旅行。憶及當年,甫由技職學校畢業的他,順利考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談及那時對志願的選擇,洪煌堯笑著表示並沒有事先規劃,大學上榜可算是個誤打誤撞的小驚喜,「其實我是資源相對缺乏的小孩,有學校能夠就讀,已經覺得很感恩。」大學畢業後,他依循分發管道,開啟在技職學校的教學生涯,隨後在同儕的影響下,他返回母校,繼續修讀相關科系碩士學位。
 
在碩士畢業後,為增加學術深度及廣度,他積極參與「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的選送優秀公務人員國外進修實施計畫」,洪煌堯利用半年時間,於美國多間名校進行觀摩學習。「那邊的老師人很好,他們常鼓勵我說,你很不錯啊!再回來申請我們博士班啊!」因為這些正向回饋,加上碩士班指導教授的建議,洪煌堯決定再上一層樓。學習表現優異的他,先將國內工作暫告一個段落後,立即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學科技領域博士學位。
 
「對當時出國進修的學生來說,教學科技並非熱門,市場尚未探究與開發;非常幸運地,在我學成之後的臺灣教育環境,正亟需相關領域的人才學者。」機緣巧合之下,搭上這波科技熱潮的洪煌堯,選擇回到臺灣,再次為教育領域貢獻專業。

 
▲去(112)年5月,洪煌堯參加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簡稱AERA)研討會,發表教師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關論文(照片來源:洪煌堯教授)
 
 
 
善用教育現場的啟發 帶領師資生行創意教學
 
在美國修讀期間,洪煌堯發現在學習領域上,人們較為重視結果導向,忽略成功所經歷的過程。比起讓學生們展現自我想法,大家更加關注制式的答案,導致孩童容易在一次挫折後,便失去學習動力並放棄自己思考邏輯的過程。「想法是需要從內而外被創造出來的;然而,教育若是由外而內地給予標準答案,想法與思考的歷程便被省略了。」堅信學生需建立自我想法,才是教育之道的洪煌堯,嘆口氣地說道。正因如此,他逐漸將博士論文的重心,轉移至孩童的教材與教育方式上,結合知識翻新(knowledge building)的論調,藉由科學家的生平故事,傳達偉人也是經歷多次失敗後重新振作,逐步邁向成功,以增加學生與各式理論的互動感,從中汲取學習動力。
 
「知識翻新」強調學生的想法表達,並將學習內容運用於解決生活所面臨的問題。以此為基礎,洪煌堯開始研究如何將此理論,應用於臺灣教育現場。若希望培養以想法為學習主軸的學生,帶領的師資必不可少,因此他在國科會的計畫補助下,著手培訓能夠引領學生自主思考的師資生,「老師的角色就是設計師,設計出教材、活動、環境營造等,讓學生成為自主的知識工作者。」洪煌堯表示,期望培訓師資生們,在授課過程中,不僅只於提供標準答案,反要運用現有教材,開發適合各式學生的創意課程。他提到,他會給予培訓師資生一個教育情境,要求師資生按照情境,規劃合適的教案設計,並記錄於特定科技平臺,每週讓師資生將教案想法提出改良、翻新,而師資生的想法歷程也會詳細紀載於平臺之中,相當於給予每位師資生專屬的知識工作空間。研究過程雖有各式科技的紀錄方式,但洪煌堯也表示,有別於問卷調查等量化的統計資料,學生的教案內容或課程錄影,多半屬於質性研究資料,需要投注大量時間進行整理及分析,「若有博士後研究員願意投入資料處理與分析這一領域,便能夠進展得更迅速了。」洪煌堯笑著說道。

▲去(112)年11月洪煌堯前往中國揚州大學,以「知識創新教育與實踐」為主題進行演講(照片來源:洪煌堯教授)

 
 
致力推廣科學教育 擔任學門召集人領航未來
 
除了個人的實驗研究,洪煌堯也與其他幾位學者組成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特別興趣社群),藉由討論、交流各種與知識翻新相關的研究議題,期望能夠有效地推廣教育模式。
 
國科會每三年在各學門中,遴選一名符合指標的專業人士,任命其為召集人,在今(113)年,洪煌堯受邀擔任科學教育學門召集人,為此學門規劃未來研究重點、促進學術交流並彙整研究資料與趨勢,「凡屬於此學門中的學者,都是我所服務的對象。」洪煌堯面帶微笑,細心的補充道。除了舉辦各式學術活動、活絡學者間交流,洪煌堯更努力地為學門招攬新血,期盼延續專業研究,並期盼學者能將研究成果回饋給社會,「至少在我任期三年間,期許讓學門更加有活力。」他充滿期待地說。
 
當被問及是否認為自身能改變臺灣教育現況,擔任學門召集人的洪煌堯淺淺地笑了笑,自謙地表示,自己僅是為現今教育模式增加一個選項。如今主流教育是讓學生學習標準答案,但未來學習的趨勢,將更重視學生自發性思考,他僅以此方向為基準,提供可能更適合未來教育的選項,「學術研究就是不斷地探討未來的可能性。」他說,許多優秀的學者也藉由發展各式教育理念,努力提供更多教育方案,讓未來社會擁有多樣性選擇。
 
熱情與實務經驗相輔 鼓勵創意教學帶來多元可能
 
鑽研教育方法的洪煌堯,談及對於師資生的期許,他表示以往多以同樣地模板教師進行仿效學習,容易讓師資生的教學方式過於統一,建議師資生們可展現自我創意與想像,發展為特色講師。未來,能提供越多教學可能性,將更容易獲得更多機會。
 
對有意投入學術研究的學生,洪煌堯強調,熱情為首要條件,「要對教育研究有興趣,對解決教育現場問題有興趣。」他也指出,實務經驗非常重要。將教育現場實際教學經驗與理論相互結合,將能夠更適切地應用研究內容,進而解決實務問題。
 
洪煌堯的研究歷程,並非完善規劃的人生藍圖,更多是跟隨人生乍現的機會漫步。從歸功於好運考取大學的男孩,到如今引領專家學者們,開創擴展學門領域的召集人,他逐步深耕並積累實力,以翻新知識為準則,培育創意人才與教學方式,為臺灣教育創造優質且多元新選擇。
 
 
 
 
最後修改時間:2024-01-26 PM 2:58

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