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嶄新模式 突破跨域定義 連賢明致力攜手學術與政策

首頁-焦點訊息
張貼人:朱廣方公告日期:2024-04-02
裝飾性圖片
 連賢明現為國立財政系副教授,專攻醫療經濟學領域(攝影:許芷婕)


【研究發展處 記者: 花清荷 /攝影: 許芷婕】二月底的午後,和連賢明老師相約他位於綜合院館的研究室進行訪問,那是一間能看見河堤、任憑陽光自由灑進的房間,深咖啡色的桌椅、書櫃在暉色下彷彿被罩上金黃色的絲巾,讓空間中增添一股隱隱的靜謐感。而除了成堆書籍、事務用品外,令人訝異的是,腳踏車也是這間研究室裡的重要成員,「之前有空的時候會騎騎車,現在太忙了。」剛結束前一場次會議的連賢明忙碌之餘,仍顯露一股獨有的從容、和善,如同他的研究室般,令人感覺穩重、卻又充滿親和力的深咖啡色。

受跨域、資料分析吸引 踏入醫療經濟學

國立臺
經濟系學士、碩士畢業後,連賢明便前往美國波士頓大學就讀經濟學博士,也在當時的指導教授帶領下,正式接觸「醫療經濟學」領域。「它不是一個傳統的經濟學領域,而是牽涉到醫療、公衛、財務等跨領域的內容。」連賢明解釋,醫療問題牽涉多元面向,會和醫療保險與政府財政面相關, 因此,在制定相關政策的過程中,除了醫學知識外,也會需要借助經濟學專業,才能真正制定出適合現、同時又能優化當下環境的良好政策。

除此之外,連賢明也提到,能夠處理大數據資料也是醫療經濟學研究的吸引人之處,「 因為臺灣有建置一個完整的健保資料庫,相關的政策討論分析,我們可透過數據去進行。」透過分析健保資料庫、財稅資料庫及勞動資料庫,藉由嚴謹的量化、統計方法,研究當中的數據呈現及變化,也是政策制定的重要環節。

「如何讓醫院用比較好的服務,去照顧更多的病人,這其實是蠻重要的。」道出制定醫療政策的中心主旨,連賢明也指出,為了維持醫療市場的平衡,需要在許多細節中下功夫,例如:若在診療科別上收費差異太大,容易讓醫生「只選擇想看有錢的病人」,進而造成醫療資源不平等的問題;反之,若讓所有醫師的薪水相同,也容易造成花費時間成本較高的大醫院招不到醫生。「我們不希望醫生完全按病人的財富在決定事情,也不希望醫生完全不在乎病人,怎麼取捨及平衡,其實非常重要。 

集結各方專業 致力政策研究  


秉持優化臺灣健保環境的初衷,連賢明自2021年起,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臺灣大學等教授一同進行政策研究計畫《2030跨世代臺灣社會發展政策研究-邁向三代健保: 全民健保收支制度的現況、改革與展望》,目前已邁入第三年。連賢明說明,這項研究案主要希望討論健保收入面、支出面,以及特別收入制度所造成的影響,期望能夠將研究結果彙整為報告,作為政府未來推行三代健保的參考標準。

 

「健康保險其實是希望人們『不因病而窮』,但也不希望因為有保險而造成人們濫用。」連賢明補充,針對收入面,研究可能考慮,若保費繳納方式改變為依家戶收費,減少民眾負擔,可能會有哪些利弊。而支出面則考量醫院該用什麼樣的制度支付醫生薪水,才能讓他們有動機提供好的服務。

 

以生活化的例子而言,過去偶爾傳出不肖醫生大量開藥給病人,只為能夠領取更多健保補助等案例,連賢明也解釋,這個情況和「如何給付醫生」有關。他補充,在支付制度中有「按量計價」的方法,是依藥劑提供次數及多寡給付,但在這樣的前提下,便很有可能出現醫生大量開藥領取給付的亂象。為了防止類似狀況,有些制度會設定醫生看診次數越多,藥劑的單位收益便會降低等,希望能從制度面根本防範濫開藥物問題。 

 
身為2030跨世代臺灣社會發展政策研究之一,此研究案也集結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一同協力,包含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臺灣大學等大專院校合作,連賢明指出,這個案子也囊括跨領域的專業,除了在醫療產業第一線坐鎮的醫學院及公衛學院外,也涵蓋經濟學、社會學等人文社科人才,「需要有一些人專精在前端,也需要有人分析,一個團隊的組成結構就是這樣。」透過前後端人才的銜接及合作,掌握業界消息及學術知識,進而研究案如虎添翼、更全面

擔任創國副院長 探索嶄新教學模式

 

除了擔任財政系副教授、專注於研究案外,連賢明還肩負另一重責大任,便是國立創新國際學院(以下簡稱創國)副院長。「創國算是學校裡的一個教學實驗。」他分享,將本籍生與外籍生合併上課、全英文教學以及跨領域課程設計為學院的三大特點。由於連賢明回國任教以來,便經常開設外籍生課程,同時自身研究專業也具跨領域特質,與創國的辦學需求十分契合,他也義不容辭地接下任務,貢獻一己之力。

 

連賢明也提到擔任副院長期間自身收穫他表示,開設跨領域課程時,會持續提醒自己「不要預設」的重要觀念。「很多時候跨領域較困難,因多數人感覺的領域是相對優勢。」他提到,在這樣的觀念下,容易不客觀地忽視其他領域的特殊性及可貴之處,「不同學科的重點不一樣,要怎麼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其實是蠻重要的。」 對他來說,學會「欣賞」以及「和不同領域的人對話」,才能真正實踐跨領域學習的意義。

 

他也注意到臺灣學生和外籍學生間的文化差異,「灣學生的考試表現相對較好,外國學生則較注重發言。」看見這項不同後,也連賢明認真思考在授課安排上,如何讓雙方特質互補,同時又能互相學習,以創造出更為共榮的課程環境。

 

心繫學術與政策 盼達成真正「跨域」

 

「過去國立在國家政策上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蠻可惜這幾年在政策上的合作越來越少,這件事蠻值得思考的。」高教領域如何與政府政策等實務面,進行有效的銜接及合作,是連賢明在研究之路上極為重視的議題。包含過去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目前擔任創新國際學院副院長,連賢明說,其實自己一直都試著從中尋找臺灣的高等教育、部會政策以及國際合作之間,能否開創出新模式的可能。

 

過去的大眾印象中,學術工作「象牙塔」、「不知民間疾苦」的印象,往往會造成其與政策研究掛勾時引人詬病,「但現在學術和政治分的那麼開,是不是抹煞了大學公共化的想像和目標?」與此同時,他也看見目前灣的人文社科領域,由於資料缺乏以及期刊發表等需求,在政策研究中也大多著重於國外的政策,和臺灣的本土連接偏低,令他感到惜。

 

連賢明認為,包含創國的成立,以及近期校園正在努力的國際化目標,將外籍生納入課堂中,除了促進交流外,也都是為了刺激臺灣學生在學習上的潛力,「國立在政策研究方面,其實具有能夠扮演獨特角色的能力。」懷著這樣的目標和期待,不論是在自身的醫療經濟學政策研究中深耕,抑或是台灣研究中心、創新國際學院的教育端努力,連賢明也持續運用自身能力,在多元的崗位上,探索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醫療與經濟、臺灣與海外,突破過去種種的跨域挑戰,或許連賢明最希望能夠達成的「跨域」,便是看見臺灣社會的學術與政策找到良性方法合作,共同解決社會問題。如同在他的研究室中的重重書本能和諧地與腳踏車並列一般,只要互相欣賞、解與對話,在同一個空間待得夠久,學術能自然地瀰漫各角落以不張揚穩重的方式,在這片土地上,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連賢明的研究室內色調古樸沈穩,同時擺放過去獲得的研究
優良獎項、畢業照等等,充斥美好回憶(
攝影:許芷婕)    


身兼多職的連賢明,除了財政系教授外,同時擔任
創新國際學院副院長(
攝影:許芷婕)

最後修改時間:2024-04-02 AM 9:50

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