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研究生力軍 學術新能量- 專訪9位獲科技部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創作獎學生

首頁-焦點訊息
張貼人:陳瑞英公告日期:2017-01-10
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得獎者,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依序為:英國語文學系樊毓、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研發處蔡彥亭報導】科技部為達向下紮根,落實研究基礎,培育優秀研究人才之目標,鼓勵二年級以上大專生執行研究計畫,提早接受研究訓練,體驗研究活動並學習研究方法,訂有「補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作業要點」,且研究成果報告經審查後評定為成績優良而有創意者,將頒發研究創作獎

研發處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每年皆定期舉辦論壇,傳承申請經驗。本校105年計有9位學生榮獲「研究創作獎」殊榮,為歷年新高,足以凸顯學生於學術社群中的思維創意與研究能量。研發處特別專訪9位獲獎者,分享申請與執行過程。

◎ 國貿系陳昱達-聚焦探索企業社會責任

從擔任研究助理到實際執行計畫,陳昱達以什麼樣的企業社會責任活動能為公司帶來最大的效益?」為出發點,測試己身對於學術的熱情。

企業社會責任(CSR)是陳昱達在擔任指導教授蘇威傑老師研究助理期間,逐步產生興趣的一門領域,以更了解CSR為名之學術探究旅程遂因此而啟程。如何將大方向修正為具有研究意義且是能力範圍內的題目,是過程中較費腦力之部分。除卻從指導教授身上習得一身本領以外,與朋友間的切磋砥礪更是能夠順利完成計畫的關鍵鑰匙;陳昱達表示:「在遇到困難時大多可以透過兩人的激盪討論獲得解決。」

凡事起頭難,有一方有二,藉由粗淺的接觸學術場域,除體認到研究苦悶部分之餘,陳昱達亦品嘗到完成研究後那會回甘的甜。

◎ 風管系楊佳珍-躍然於紙上哲學思與辨

什麼是哲學哲學就在生活中。以將所學結合生活為出發點,楊佳珍以「國家應否承認同性婚姻︰喬丹與布寧的論證」為題,作為突破自己的自我對話。

 哲學的研究,必須在提出論證,爾後又站在反面攻擊自己的論證中進行不間斷的修正,直至找到一最能說服自己與他人的邏輯脈絡後方告有所成果。沒有固定的公式,也沒有既定的模式,並非一規格化的產出,而是要化無形的想法於有形的文字。楊佳珍表示雖然過程中難免煎熬,偶有超出負荷之感,但若能抱持著勿忘初衷的熱情;不要輕言放棄!則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以及實際運用所學的踏實感都會是完成後超乎預期的收穫。

楊佳珍用自身例子證明,哲學並不僅是一場紙上談兵的海市蜃樓,更是一把能夠看見盲點的關鍵鑰匙。

◎ 英文系樊毓-徜徉語言海我思故我在

一粒樊毓於高中時期埋下的興趣種子,歷經辛勤澆灌與仔細耕耘,終於破土而出,結為名為「中、日語指示詞在口語語料中的文脈指示功能探究」的果實。

一步一腳印,宛如登梯般,高中時期對語言學產生的興趣,在大一時以「英語語言學概論」此門課程作為契機,不僅解釋疑惑更是學術寫作經驗的初體驗,在成就感的引領之下,大二大三時樊毓持續探究知識、累積能量,養成批判性的思考分析能力與邏輯性的敘事能力,並逐步著手申請科技部計畫的準備。決定題目與確定指導教授是一傷透腦筋的過程,如期完成計畫書的繳交和計畫的執行亦是不甚容易,樊毓特別表示:「感謝指導教授賴惠玲老師的指導與不離不棄!」

盡信書不如無書,在完成計畫的旅程中,樊毓所得到的成長不僅是了解學術世界的遼闊,更從中習得時間管理與自我紀律,自此游向另一片更廣闊的大海。

◎ 會計系王聰霖-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歷史是面鏡子,擦亮過去也照亮未來。在古今政府內部控制制度之比較–以《周禮》為基礎」此題目下,王聰霖以史為鏡,鑑往知來。

在「究竟自身能力有幾何?」此一想法的驅動下,王聰霖自生活經驗中觀察、思索,以結合自身的興趣與學科的專業為方向進行科技部計畫的申請。過程中,不間斷的自我探索;想做到怎樣的程度?想得到怎樣的成果?在一問一答、一閱一讀、一寫一作的往返中,方於心中得到一初步的結論,再以此為根基與指導老師討論並修正內容。對王聰霖而言,科技部計畫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不喜參加比賽的他,有一管道可證明自身的學習成果與研究能力,「實為一大良機與一大肯定。

「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如若起心動念,便應勇往直前。王聰霖站在歷史匯流的交叉口,數往知來。

◎ 法律系郭又嘉-公司型社會企業初探索

一個新興尚在萌芽階段的領域,一場挑戰自己極限的學術碰撞;「論公益公司租稅優惠」是郭又嘉整合所學後的完整呈現。

為自己準備一項畢業作品吧!是郭又嘉參與科技部計畫的初衷。如何抓住大學階段的尾巴,完成一份正式的研究報告,接觸過去在課堂上較少有所涉獵的學術研究方法或論文撰寫格式,便是郭又嘉給自己的畢業考。源自於財法中心公益服務實習課程的帶領,再加上法律輔修會計的專業背景,一件跨領域的申請案便逐漸成形,不僅可提早接觸論文寫作也因此習得接觸前端資訊的機會。郭又嘉指出:「其實不論得獎與否,過程中的經驗方為最難能可貴者。

與其害怕可能遇見的難關,不如關關難過關關過,Just do it!郭又嘉從執行過程中累積研究能量,形塑自身的社會企業。

◎ 政治系翁立紘-從學術觀點談澎湖發展

民主化的不確定性與地方派系的策略調整以澎湖縣地方派系為例(20092015」是澎湖子弟翁立紘試圖從巨人的肩膀出發,對故鄉有學理上的貢獻。

第二次參加大專學生研究計畫,也第二次獲研究創作獎的翁立紘,以橫跨政治與法律兩個學科領域的轉型正義為基礎,嘗試以家鄉澎湖作為研究個案,針對不同的政治議題進行描繪。凡事起頭難,要如何有憑有據的從現有之論點中,發覺別人未曾探知的領域或修正前人的觀點,皆乃為一不易的過程,翁立紘坦言:「這其實對大學生來說還滿難的但若能將問題的邏輯,自身的想法說清楚講明白,卻會是一習在己身的獨門絕學武林功夫。

「持之有固,言之成理」是翁立紘最想送給未來申請者的一句話。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起,翁立紘走出自己的澎湖灣。

◎ 資科系李育安-攻守交替間讓數據說話

我是自己的總教練!李育安用「魔球透過資料探勘技術找出最佳勝利方程式」開球,投出己身於學術探索中的第一球。

 起因於對棒球的極大熱忱,讓李育安在決定撰寫題目與研究方向時從自身的生活體驗與運動經驗出發,企圖在此一資訊爆炸的時代中,以更具便利性與效率性的方式,從中分析、解讀整理歸納過後的資訊,盼能找出隱藏其中的規律或成因,進而可再加以應用於生活中。「真的沒有想到會有得獎的今天!」李育安表示;要相信自己,帶著熱情,做就對了!過程中,難免磕磕絆絆、跌跌撞撞,但若回首看那走過的路與豐收滿溢的行囊;原來,終點是更美好的起點。

 在既定的規則與制度中,找到別人還沒發現的智慧與技巧。九局下半,兩好三壞兩出局;李育安擊出大學生涯中完美的再見全壘打。

◎ 資科系林品忻-在3D空間中化虛為實

兼具簡單化與普及化之特色,「結合虛擬實境的風格化建模系統」是林品忻從不甚熟悉到鑽研其中,耐心雕琢後所完成的細緻作品。

以大量閱讀為抹刀,勤加努力當水泥,林品忻一點一滴地從觀摩老師推薦的合適論文中學習撰寫研究計畫的技巧,藉著動動手指頭」-手部的運動,在積木風格的理念之下,建立出簡單卻有型的模型,盼能以此為原點,在將來更廣泛的運用於其他領域中。林品忻相信:「在未來對於撰寫碩士論文有很大的幫助。」今日的耕耘是明日的播種,豐碩的明日來自於辛勤的今日,此次的申請經驗就如同探照燈般,一閃一閃地照亮未來的研究之路。

跟著老師的步伐向前進,林品忻在現代化的都市叢林中,從打樁開始,建構獨一無二的夢想模組。

◎ 中文系黎秉一-熟讀聖賢書放眼大未來

自博班學長姊身上看見的學術熱情,成為黎秉一挑戰自己腦力極限的鬥志;救世新教《大學證釋》對《大學章句》的繼承與開展以「四綱領」為中心的探討」儼然成形。

「緣」,是黎秉一整個研究計畫從無到有的隱形助手。對經學理學的深厚興趣,與指導教授的過往交誼,幼時便曾閱讀過的記憶等,皆如一種呼喚般帶領著他踏上此條研究之路。即使閉關趕工時,每天睜開眼就是「咖啡、吃飯、寫論文」三循環,但黎秉一強調:「熬了過來一切都值得!」適時地向指導教授或學長姐們請益,都能從前人的經驗中獲得實質且直接的助益。一言以蔽之,從計畫申請中,發現讀書的「堅苦卓絕」,則思考或論述能力上的增益,便是最彌足珍貴的寶物。

一份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計畫,黎秉一從冰山的一角出發,秉持信念只作唯一,逐步走上堂堂學術研究之路。


 

 
最後修改時間:2017-01-12 AM 10:08

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