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科學月刊》傳播科學之路 「生科逃兵」趙軒翎實務分享

專題報導
張貼人:許靖宜公告日期:2023-05-09
 【傳播學院訊】《科學月刊》副總編輯暨執行總監趙軒翎4月12日以「科學傳播小小兵與年過半百的《科學月刊》」為題,和傳播學院同學講述創刊歷程,以及該刊因應社會、傳播科技變化而做的突破與創新。演講中她也分享自己大學堅持讀生命科學系,畢業後卻一頭栽入科學傳播領域的心路歷程,並自嘲為「生科逃兵」。

該刊和傳播學院的關係相當悠久,新聞系已故教授謝瀛春早在民國74年時即擔任該期刊的編輯委員。講座的前半段,便是透過播放《從0到∞ 不只是科學的社會實踐》這部紀錄片講述了該刊創辦以來的篳路藍縷,影片中也有謝瀛春珍貴的字跡,對院內師生而言格外具有意義。

該刊是50多年前,由教授林孝信為首的一群留美臺灣學生,因為體認到「科學救國」的重要而創辦的。趙軒翎表示該刊第一期就創下18,000本的發行量,是相當輝煌的成績,反映1970年代臺灣社會對科學雜誌的需求與渴望。為了感念林孝信及其對臺灣科普的貢獻,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於2022年時,將其所發現的編號498797星體取名為「林孝信小行星」。

自創刊以來,該刊在各大歷史事件中都扮演重要的社會力量。從本省及外省人間的磨合到合作、保衛釣魚臺運動、紅樹林保育區建立、臺灣第一顆人造衛星、到近年來的論文造假風波等議題,該刊不僅關注,更積極從科學、學術的角度提供專業的看法與建議。因此《科學月刊》與其說是一本雜誌,不如說是一個科學工作者的社團,替社會大眾關注重要的社會議題或科學政策,並作為行動的領頭羊。因為高品質的科學內容及社會實踐的精神,該刊數度獲得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鼎獎」的肯定。

該刊近年積極面對時代變遷及傳播科技轉變對傳統雜誌的衝擊,例如在2015年時從黑白印刷,改成全版彩色印刷,「對其他雜誌社來說好像沒什麼,但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改變。」趙軒翎說。此外該刊也設計新的封面與logo,還將雜誌目標改為「不用愛上科學,讓生活就是科學。」讓科學跳脫教科書、更佳生活化。這也使得該刊由原先僅刊登科學家覺得重要的內容,到現在選擇積極貼近讀者喜好,除了保持一貫的專業內容之外,還能有生動活潑的包裝,期盼吸引更多喜愛科學的讀者。

在講座最後,同學們亦針對雜誌的發展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例如堅持實體印刷的理由、產學合作的目標、未來拓展的讀者板塊等。趙軒翎答到該刊近年致力於教育,在國高中及大專院校開設工作坊及行銷企劃競賽,更將科學素養的訓練引入「非山非市」的學校。在各活動中,她也發現紙本印刷的高需求。關於文稿的來源,她則提到現多為向學者邀稿,少數為科學工作者投稿。

本講座由傳院大一大二不分系的「科學與風險傳播」課主辦, 授課教師施琮仁表示,現代社會中許多重要議題都和科學有關,例如核能、萊豬、新冠病毒等,如何讓民眾具備討論這些議題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課題,也是這門課的目標之一。而邀請該刊副總編輯趙軒翎前來課堂分享,便是想要同學瞭解科學傳播如何具體實踐,希望能帶給同學收穫。
   
副總編輯趙軒翎(右前)、授課教師施琮仁  師生專注聆聽並主動提問。(照片來源:傳
(左前)及同學們於講座後合影。(照片來  
播學院)
源:傳播學院)

副總編輯趙軒翎分享《科學月刊》所開辦的
各類雜誌延伸活動。(照片來源:傳播學院)
最後修改時間:2023-05-09 PM 12:22

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