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如何在中文系找到理想我:簡媜回首文學之路

專題報導
張貼人:許靖宜公告日期:2023-05-23
 

【中文系訊】中文系於5月15日早上,舉辦「2023讀中文系的人」系列講座,假百年樓309會議室,邀請知名作家簡媜蒞臨座談。
中文系系主任張堂錡開場即言,周一早上竟然座無虛席,足見簡媜之魅力。遙想當年《水問》橫空出世頗受矚目,自己本身亦是「資深鐵粉」,更認為簡媜是臺灣當代散文第一人。他強調,此系列講座係感於當前實用浪潮的衝擊,中文系遭受邊緣化的影響,希望藉由不同背景的中文系系友分享,讓文學專業學生找回自信,且對自身能力、職涯進路有切實的理解與正確的規劃。

無字的童年
簡媜首先提及自己在宜蘭鄉下長大,無論家庭環境或社會經濟,都和當今相差甚遠。父母為求全家溫飽已然分身乏術,家中有字的東西僅有黃曆和日曆,或從市場買來包碗盤的碎報紙。面對無字的童年,反而讓她體認出內在蠢蠢欲動、珍愛文字的心。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一無所知反而產生一無所懼、敢向前「闖」的勇氣;在匱乏的時刻,只有「填補空隙的能力」,才能迎來深遠、無邊際的人生藍圖與境況。

大學與寫作道途
簡媜在臺大哲學系一年級時,參與第一屆臺大文學獎散文組徵文,在第一名從缺的狀況下,榮獲第二名。她特別說自己有一種「不怕失敗」的勇氣,不覺得被退稿、同學知道會很丟臉,因為「每次的失敗都是禮物」,都是難以取代的經驗。 大二時她決心轉入中文系,在好友(現任臺大中文系教授)李惠綿的建議下,將寫過的文章整理後,轉交予當時中文系系主任葉慶炳,終於順利轉入該系。之所以堅持轉系,除了對文字的熱愛,簡媜自言想學習「古典文學」,接受經典的洗禮;但當時的閱讀並不止於中文作家之作品,她也廣泛閱讀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世界經典文學名著,開拓自己的視野。
簡媜因此勉勵現今的中文系學生,應該培養幾個向度的能力,諸如:具備想像未來的能力、跨領域的基本功、獨立/鍛鍊自己的國際移動力、一張藍圖(生涯規劃與實踐)、團隊精神/能吃苦、自我修復的能力(療傷能力),而她也以與在座年輕人歲數相仿的兒子為例,特別說明兒子利用大學四年的暑假分別在各國完成實習、進修,甚至出國工作的夢想。

人生的三個導師
演講末尾,簡媜以人生的三個導師收束,這三個導師在生命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與傳遞不同體悟。第一個導師是「死神」,在13歲時一場意外奪去父親的生命,讓身為長女的她,瞬間承擔起家庭重擔,死神教會她「無常」;第二個導師,是15歲獨自至臺北讀高中,對於「我是誰」的思索追尋;第三個導師則是19歲大學時刻的「破滅」,在大學的百轉千迴中,了解重生與隱藏其後的軌道。最後她說至今仍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維持閱讀、寫作自律的作息,「我仍然是個學徒,稿紙上的馬拉松跑者,獨自一人繼續趕路,直到遇見最後一位導師。」

 

簡媜全場演講行雲流水,時而感性、時而理性,讓爆滿的觀眾全神貫注地聆聽,特別是中文系的同學感到獲益良多,即使結束後,面對同學的發問,她仍逐一懇切回答,因為在同學們發亮的眼神中,她看到了當年讀中文系的自己,溫暖的鼓舞是現在能給予學弟妹們最大的回饋。

最後修改時間:2023-05-23 PM 1:22

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