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國科會獎助獲選人經驗分享、時間控管與選題方式成獲選關鍵

首頁-焦點訊息
張貼人:陳瑞英公告日期:2023-12-08
裝飾性圖片
 (研究發展處 : 記者廖嘉嘉報導 )研究發展處舉辦的「國科會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獲獎人經驗分享座談會」在1130日正式登場,特邀請教育學院教授兼院長余民寧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朴星俊、中國文學系教授廖棟樑、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以及11名獲獎人參與論壇,其中6名獲獎人現場分享論文撰寫期間的各式心路歷程與建議。

國科會為致力於培育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人才,訂有「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作業要點」。該獎勵計畫預計每年1月公告申請資截止受理時間為3月期間旨在獎勵具有研究潛力之博士候選人,專注於撰寫博士論文,提升論文品質與學術研究水準,每位獲獎人每月新臺幣4萬元獎勵金,獎勵期間自當年度81日起至次年731日止,獎勵金額為48萬元整。

今年度共計七院17人獲此殊榮,獲獎博士候選人(指導教授)分別為:金融系匡顯吉(張興華老師、林士貴老師)、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陳哲斌(蔡政憲老師)、企業管理學系余相賓(蔡維奇老師)、企業管理學系陳怡安(黃國峯老師)、企業管理學系玎公明(朴星俊老師)、教育學系蔡介文(余民寧老師)、法律學系莊士倫(王曉丹老師)、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林佳玲(蘇彥斌老師)、東亞研究所黃韻如(黃瓊萩老師)、政治張育瑄(葉浩老師)、中國文學系錢瑋東(廖棟樑老師、中國文學詹秉叡(車行健老師、劉德明老師)、中國文學李蘋芬(劉正忠老師、周志煌老師)、台灣文學研究所林新惠(紀大偉老師)、英國語文學系陳欣愉(鍾曉芳老師)、語言學研究所陳怡臻(蕭宇超老師)與台灣史研究所陳佳德(薛化元老師)。

研究發展處副研發長林淑芳表示今年本校在全國獲獎情形名列第一舉辦座談會不僅是對獲獎學生的鼓勵,也是啟動未來研究發展的契機,期待各位能夠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上圖說明:副研發長、獲獎生與師長及參與者合照,前排右起:朴星俊副教授、林淑芳副研發長余民寧教授廖棟樑教授;第二排獲獎生。(照片來源:研發處)


指導教授教育學系余民寧教授認為做學術研究是一種可以忘我沉浸的潮流,相信學生們投入研究是正確的選擇,並表示以獲獎學生為榮。中文系廖棟樑教授則表示博士論文可以最大展現學生們的潛能,而該獎項僅為學術研究之路的起跑點,勉勵大家未來繼續努力。企業管理學系朴星俊副教授也用英文獻上對各位獲獎人的祝福,並表示堅持下去才可以收穫最好的結果。



上圖說明:副研發長、指導教授
獲獎生與參與者合照,前排左起:廖棟樑教授余民寧教授林淑芳副研發長朴星俊副教授。(照片來源:廖嘉嘉)


首先經驗分享是由企業管理學系余相賓開場,他認為應善用資源,謙虛向指導教授與學長姐們請教建議,在計畫內容中完善預期理論與指數貢獻的部分,並向審查人員展示計畫的價值。此外,他特別提醒未來的申請者們,應即時更新國科會個人基本資料與申請時的相關資料,避免後續忙於計畫內容而在申請資料上有所疏忽。

法律學系莊士倫則跟大家分享自己面臨大幅修改計畫方向的經歷,他表示除了要按照興趣選題外,更要注意該題目是否能夠與學術界對話與接軌,並同時建議不擅於運用過多文獻資料的申請者,比起拓寬豐富文獻,嘗試將更多的心力放在深入探討代表性文獻上會更有幫助。

教育學系蔡介文表示該獎項是一種優勢,可以讓後續研究更無後顧之憂,而不管是否申請獎項,論文都是畢業的其中一環,因此不妨大膽將計畫投書審查,同時他也強調應主動索取評審意見,藉此修改自身論文不足之處。

政治張育瑄提到許多申請者會過度完美要求計畫初稿,卻因此太晚提交給指導教授,導致雙方可以討論修改的時間縮短,不如提早讓指導教授過目,再去完善內容。同時她也表示因獎項的審查人員需閱覽大量的計畫書,每篇論文的閱讀時間極短,所以如何將重點摘要濃縮並展現是一大課題。

英國語文學系陳欣愉分享自己因疏忽個人資料的填寫導致差點無法準時申請的經歷,提醒申請者們申請資料的準備皆需提前完成。她認為撰寫研究計畫的秘訣包含提出具體的學術貢獻、文章邏輯清晰、可以圖表輔助文字內容、撰寫論文的時程要詳細列出。她在分享同時,也播放其指導教授鍾曉芳老師錄製的勉勵影片,鍾老師除恭喜陳欣愉獲獎,並期許她可以完成博士畢業的夢想。

東亞研究所黃韻如提醒申請者以校內截止收件時間為準強調國科會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獎助計畫申請時間相近,鼓勵申請者可以嘗試兩種獎項一起申請。在計畫選題上,她建議可以選擇較為創新的議題與理論,比起熱門議題更佔優勢。

台灣史研究所陳佳德同時也製作了講義分享自身經驗。他建議可以先申請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獎助計畫,在期間完成論文初稿後,再以未完成稿重新撰寫研究計畫申請國科會獎項,並在國科會補助期間完成博士論文。如此便可以連續兩年獲得獎助。至於計畫內容,他認為除了問題意識需突出,相比碩士論文應更有格局。除此之外,應先行有所研究、奠定研究架構與基礎後再來撰寫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薛化元老師也特至現場,勉勵與會同學不要放棄,應勇於嘗試申請獎項,並表示申請成功機率不會太低,不用過於擔心。 

此外,其餘十位獲獎人也大方分享他們的經驗與心得。金融系的匡顯吉認為撰寫研究計畫有三大要點,第一為清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為完整的文獻回顧章節,第三則為明確寫出預期貢獻與文獻的差異。他表示申請過程中最好能與指導教授保持聯繫與溝通。專注,認真,對自己研究的領域要有熱忱,以及要有自信。



上圖說明:獲獎生與指導教授合照,左起:蔡介文、錢瑋東、余相賓、莊士倫、陳欣愉、張育瑄、黃韻如
匡顯吉陳怡臻玎公明朴星俊副教授。(照片來源:研發處)


企業管理學系玎公明則認為研究主題需具時效性與可行性,確保能夠找到充足的研究資源來協助完成計畫,且在研究設計上應多參考該專業領域公認的學者資料,將文獻探討加深加廣,來凸顯計畫可解決的知識缺口。


語言學研究所陳怡臻表示,研究背景與目的章節應精簡點出過去文獻的不足、研究計畫可以帶來的補足與突破。文獻回顧章節則應詳細說明過去文獻的各式差異,並務必在計畫中提及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必讀文獻。而研究方法章節要詳細說明研究步驟與選擇該方法的原因,並清楚點出過去文獻研究方法的利弊。她同時表示計畫前三節尤為重要,應用最精簡俐落且最具條理的方式來呈現,讓審查委員可以輕鬆了解內容。


中國文學詹秉叡則認為應嚴格遵守國科會的既定格式,將論題背景、文獻回顧與對方法論的反思三點清楚劃分等比例開展,避免在論述上的混淆。同時他也提到申請步驟繁瑣,流程掌握十分重要,應善加利用研發的專業資源與協助。


中國文學系錢瑋東提到可以先讓同儕過目初稿,請他們給予建議,並藉此補足論述不足與不清晰之處。他也提到審查人員重視計畫的可行性,而計畫的完整度往往對此有直接影響,因此應提早撰寫計畫,預留時間修改,保證計畫的完整性。


完善研究內容後,接踵而來的是一系列申請流程,對此,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林佳玲表示應提供可以證明學術活動的文件,並確保資料皆完整填寫,若在申請過程中感到疑惑,應大膽提問。


談及獲獎者應具備什麼特質,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陳哲斌認為具獨立思考與在國外發表論文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台灣文學研究所新惠表示許多獲獎者未來會以學者的身分出國訪問,應明確知道自己的研究與學習目標,才不會因環境而迷失研究方向,並同時抱持開闊的心胸去寬人脈與見聞。


對於未來也想申請的學子們,企業管理學系陳怡安建議博一、博二就應開始準備期刊發表與構思論文架構,並與指導老師逐步討論發展研究計畫。中國文學系李蘋芬表示應認知撰寫計畫不只是對學界的探索,更是一種挖掘個人對學術關懷的過程,反覆琢磨才能得到期望中的結果。


總體而言,在本次論壇的經驗分享過程中,獲獎人除了突顯時間規劃和堅持不懈的重要性外,也特別強調選擇與自身興趣相關且符合學術價值的主題,並時刻關注執行進度。此外,還從他人的回饋中學習,並用以填補計畫申請內容的缺失。這些寶貴的看法與經驗,對於與會者,或者嗣後將積極提案的申請人,都有莫大的助益。




上圖說明:獲獎生(左上至右下):金融系匡顯吉、風管系陳哲斌、企管系余相賓、企管系陳怡安、企管系玎公明教育系蔡介文、法律系莊士倫、
亞太博林佳玲、東亞所黃韻如、政治系張育瑄、中文系錢瑋東、台文所林新惠、中文系詹秉叡、中文系李蘋芬、英文系陳欣愉、語言所陳怡臻、
台史所陳佳德,恭喜得獎同學。(照片來源:獲獎生)

最後修改時間:2023-12-22 PM 5:42

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