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從數據中看見議題 鄭宇君致力於探討負面情緒與資訊傳播的關係

首頁-焦點訊息
張貼人:朱廣方公告日期:2024-04-29
裝飾性圖片
  談及資料蒐集與分析,鄭宇君的臉上總是帶著自信堅定的笑容(攝影:廖嘉嘉)




【研究發展處 記者: 廖嘉嘉】靜的辦公室中,明快地敲打鍵盤的聲音格外響亮,坐在電腦前專注辦公的學者,正是傳播學院的專任教授鄭宇君,在投身學術研究之餘,她同時也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職。擅大數據分析的她,自109年獲得補助並開始執行行政院學委員會優秀年輕學者四年期計畫:「社交媒體還能作為公領域嗎?從情感動員看假資訊操弄對社交媒體公共意見表達與公民參與之影響。」嘗試從各個面向探討社交媒體是否還能作為公共領域,並研究在特定情境下,閱聽人的負面情緒如何影響假資訊的傳播。

轉折即轉機 運用所學創出不同


田野調查、資料分析,在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中,但凡提及資料蒐集相關科目,首位進入學生們腦海中的老師,便是鄭宇君。不過,從國立政治大學取得新聞學系碩士與博士學位前,實際上,鄭宇君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系(今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談及學習計畫上的大轉彎,鄭宇君表示,即便自己對生命科學有極大的熱愛,但面對實驗室裡的重複步驟,她總覺得缺乏些人味,對於未來的規劃,她更希望可以與人群多點交流,「
我那時有個非常天真的想法,是希望自己可以成為科學跟社會的橋樑。」懷抱熱忱並設定方向後,鄭宇君便將目標放在科學新聞上,為了學習如何撰寫新聞,她努力錄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並在求學過程中暸解到新聞並非單純的撰稿與訊息傳遞,其中更包含許多人文社會底蘊共同積累而成,「政大其實打開了我的視野,新聞不是單獨存在的科目,它基本上包括很多科學知識、社會學、科學與哲學。」


碩士畢業後,鄭宇君開始為期兩年的日報記者生活,即便享受工作帶來的樂趣,卻也反思終日為新聞奔走的日子,無法使其汲取與沉澱的所有資訊,再三考慮後,她便再次返回校園,繼續攻讀新聞學博士。
博士畢業本想從事教職的鄭宇君,在老師的引薦下,一邊尋找適合的教職機會,一邊投入當時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的電子書閱讀器實驗計畫研究團隊,從過去只在讀物文本上探討科技設計,到實地觀察國中生使用電子書閱讀器後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影響,這段實際參與實驗計畫的經歷,為鄭宇君後來的學術研究帶來了深遠影響,「跟資科的人合作後,發現他們的思維很不一樣,在這當中,我能夠學習不同領域角度的思維。」

 

探討社群媒體正反面影響 藉資蒐過程尋找新靈感

 

開始在大學執教後,鄭宇君依舊對各式研究抱持高昂熱情。在一次研究計畫中,鄭宇君與研究團隊共同探討社群媒體在災難發生時帶來的正面影響,「大眾透過社群媒體去表達、參與社會抗爭,這都是社群媒體的正面力量,它可以促進災難訊息跟公共參與及社會抗爭。」雖看見社群媒體的作用,但作為一個公民可參與討論的平臺,同時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鄭宇君發現在特定情境下,閱聽人的負面情緒會影響訊息的傳播,「大家感到不確定跟焦慮,所以可能會快速助長陰謀論跟假訊息的擴散。」她以疫情為例,表示當民眾感到恐懼時,恐慌情緒促使人們對許多訊息做過度推理與解讀,進而推動陰謀論跟假訊息的產製與傳播。為驗證此現象,她利用過去所學,開始在社群媒體Twitter(今社群媒體X)蒐集各大事件發生當下,人們在社群媒體上討論的資料,而在這過程中,除了要知道如何選用事件關鍵字外,還要注意資料使用的期限,以防超過期限後,討論內容無法回溯。漫長的搜集工作完成後,第二大工程便是要在大量且雜亂的資料中,篩選有用資訊做進一步的分析,「資料蒐集不易,除了要專業的資料工程師之外,同時非常仰賴資料平臺。」談及目前多個資料平臺因AI技術可創造的高利潤,而開始拒絕免費提供資料,鄭宇君笑著表示,即便現在蒐集新資料面臨困境,但過去仍有許多還未分析的舊資料,足以讓各國學者發展新的研究。


除了分析舊資料外,每次的研究計畫也為她帶來新的研究靈感,她特別分享此次計畫結束後,潛在的研究方向: 第一個與影音使用相關,如今影片、迷因與梗圖的使用率高,但影像與圖片分析相較於過去純文字分析困難許多,未來可以如何發展一套相對應的解析方式是個很好的課題。而在網路酸民氾濫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從大量言論中篩選出對事件而言,真正重要且有意義的言論,則是第二個方向。提及網路酸民,第三個方向便是如何區分網軍與酸民,並嘗試暸解他們存在的目的性,「通常計畫不會結束,計畫經費會結案,但研究想法卻是長久延續的!」鄭宇君自信地說道。

冀望帶來創新影響 領眾師資為學生設計創意學程

 

身兼教職之外,鄭宇君同時也是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有兩大學程,一個是人文創新學程,另一個則是創新與創造力學程。人文創新學程集結各學院老師,在特定主題下,為學生規劃一套課表,供學生們參考修課。而創新與創造力學程雖也有相似的主題,但學習規劃上更關注於新興科技的運用。作為跨院跨校系的學程,中心期望學生可以透過不同領域之間的合作與專案實作,達到自我探求,並培養創造力與想像力。

基本上每個領域都需要創新與創造力,可以從商業、傳播與人文社會的角度來看。」鄭宇君認為每個專業都有創新空間,而學生們投入職場後,也許可以創造出新的職業與需求。

 

提到擔任中心副主任一職,鄭宇君表示過去執行個人計畫時,只需專注自己的計畫內容與安排,但身為副主任,自然需顧及團隊所有成員。她以執行教育部數位人文人才培育計畫為例,表示除了自己的意見,她也須彙整不同專業角度所提出的建議,而這其中需投注大量時間來協調與溝通,如何讓大家願意投入與合作是一大課題,「不做很容易,繼續做是非常困難但重要的決定。」不再只對自己負責是一個沉重的責任,但只要抱持誠懇與熱忱的心,鄭宇君相信團隊能夠碰撞出獨特的火花。

 

學習永不停止 盼學子永保無限求知慾

 

從熱愛生命科學的大學生,到現今任教於傳播學院、在創新與創造力中心帶領眾師資研擬創新學程,鄭宇君的學術旅程就像場未知遊戲般,全然信任並接受天命引領她走向何方,每每在一個新的領域,她就會運用現有資源與知識,開拓嶄新的版圖。這一路走來,她將每個困境視為轉機、每個挫折視為探討新領域的機會,這般堅韌樂觀的態度,也讓她在各研究計畫中看到未來延續的討論議題。

 

提及對學生的學習建議,鄭宇君表示,希望學生們不要將學習視為在學期間才有的任務,學期結束不代表學習的中斷,培養自我學習心態與能力,延續知識的吸收才是上策。在自我學習的旅途中,應保持好奇心跟敏銳的觀察力,方能在各個領域走得長遠。「不要低估你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引領你走向更遠的地方。」鄭宇君強調道,表示這是學校給學生最好的資產。而她也以自身經歷作為榜樣,以強烈好奇心及求知若渴的態度,持續在學術之路上勇闖未知挑戰。

   
在眾多書籍中,鄭宇君選擇《兩種    鄭宇君辦公室的落地書櫃,裝滿對各式領域研究
文化》作介紹,表示認為自己現在    
的書籍,展現出其對不同專業知識的好奇與求知
的工作,便是作為人文社會跟科學    
慾(攝影:廖嘉嘉)
科技跨領域溝通的橋樑(攝影:
廖嘉嘉)

最後修改時間:2024-04-30 PM 1:51

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獲獎訊息
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研究倫理線上審查系統政治大學出版社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