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院|宗教所
謝世維 教授
簡介
研究專長
道教經典與文獻、佛教道教交涉研究、中國宗教研究
經歷
-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曾任美國普度大學與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學人,專研中古道教與佛教文獻。
-
著有《天界之文》《大梵彌羅》《道密法圓》等多部專書,發表中、英、日文論文數十篇,並主編《道法縱橫》《華人宗教與國族主義》等多本重要學術著作。
學歷
美國 印第安那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
113學年 研究優良獎
- 近年研究聚焦於宋元道教與地方宗教、當代道教口述史調查,以及元明江南道教三大範疇,研究整合經典詮釋、文獻歷史考察、田野調查、口述史記錄與藝術史分析,試圖為人文學門、宗教學門提出新的研究視野,突破過去研究的框架,開啟新的研究範式。在領域上跨越道法關係、佛道交涉、儀式與法術、身體研究、地方宗教研究、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道教醫療等,將宗教與文化的研究帶入新的領域,也為道教研究開創全新的研究視野。研究成果豐碩,兼具深度與創新性。近五年總計發表期刊論文10篇、編著專書5本、專書1本、專書篇章18篇、會議論文20篇。
- 在宋元道教與地方宗教方面,深入探討道教與地方信仰融合的歷史過程,提出非線性發展的觀點,論著如《道法縱橫》與多篇關鍵論文,對宋元以降的道教實踐提供嶄新詮釋;於當代道教研究中,以口述史及生活宗教觀點切入,聚焦信徒經驗與宗教敘述的互動關係,成果見於《東華漢學》、《師大學報》等;在元明江南道教領域,專著《神嶽蒼潤》則從山水藝術與隱逸文化切入,深描道教與山嶽文化的交織,展示十四世紀正一道士修練與審美實踐。研究論述紮實、觀點獨到,不僅回應當前人文社會科學對宗教與文化關係的關注,也為道教研究開創多重進路與嶄新典範。
110學年 研究特優獎
- 為臺灣道教研究的前沿學者,研究的議題多元,從歷史上宋、元、明的道教,到地方性的道家、當代道教口述史研究及元明江南道教研究等皆有涉及,專書《鴻濛妙觀:道教文化研究之多元面向》為道教研究的標竿作品,對道教研究的範疇提出新的見解。
- 精通梵文,將佛學和佛教文化注入道教文化研究之中,開啟了道教文化的多元面向,專書《道密法圓》等量齊觀,對於學術界具很大貢獻。參與組成國內道教研究團隊,形成良好的學術互動,致力於將道教研究推向國際,其研究已達國際水準,並居於宗教學門的領先地位。
109學年 研究優良獎
- 長期以來關注道教經典、教義、藝術、科儀及藝術方面的研究,並不斷發表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關注學界盛行的口述歷史,探討如何進行道教的口述歷史,並提出見解,可供學界借鏡。
- 精通英文與梵文,對於道密交流或佛道交涉的研究,具備充分且必要的條件,並且針對民間宗教(地方宗教)予以長期的關注,著作甚多,其學術價值居於國內相關領域的重要地位,並達國際水準。
104學年 研究特優獎
- 研究主題以中古時期佛道教研究及宋元以後至近代的道法議題為主,旁及當代南台灣的道法問題,對理解中古道教的發展、民間道教的多元性,有重要貢獻。
- 其論著具創新觀點,論旨清晰,結構嚴謹,分析深入,為台灣中壯年道教研究學者中,少數能站上國際舞台者,並能領導跨國研究團隊,整體研究表現優異。
102學年 研究優良獎
- 研究主題為中國道教研究,特別以靈寶經派為主,縱向探討其宗派的發展與變遷,並橫向處理道教與佛教及其他宗教門派之間的關係。
- 著述豐富,短期內出版兩本專書,第三本專書也完成在望,具豐沛學術活力。
- 研究成果在國內學界具有相當能見度,在中國也受到很大矚目,更為西方世界所肯定,在宗教研究方面將是代表人物。
101學年 研究優良獎
- 研究主題為中國道教史,特別關注佛教入華之後,中國本土宗教的回應和發展。
- 研究成果豐碩,學術創作活力充沛,質量可觀。專書《天界之文》是一有關魏晉南北朝時代道教研究著作,解讀論述成熟,與世界學者積極對話。整體研究成果已受到國際學界注意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