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datory Journal
掠奪性期刊 專區
Think. Check. Submit.

狀況

  1. 收到不明期刊的邀請信,你會怎麼做?
  2. 寫好的論文,到底該投到哪本期刊?
  3. 你確定自己的研究心血,是投到正規的期刊嗎?

定義:

所謂掠奪型期刊,就是罔顧學術出版倫理,以謀取利益為主要經營目標的「偽學術期刊」(林奇秀,2023),「掠奪性期刊」一詞最早是由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圖書館研究員Jeffrey Beall提出。

參考文獻:

運作方式:

  1. 以開放取用出版邀請學者投稿,收取論文處理費用(APC)。
  2. 實際上無同儕審查與編輯服務,導致文章品質不佳。
  3. 學者若想撤稿,掠奪性期刊可能要求支付其他費用。

影響:

  1. 學者的研究成果可能因此化為泡影。
  2. 學者的學術聲譽可能受損。
  3. 對學術界整體造成負面影響。

如何辨識:

關於「潛在掠奪性期刊」。

  • 內容
    1. 收錄文章領域異常寬廣。
    2. 期刊名與收錄文章的領域不太一致。
    3. 奇怪且不低的impact factor。
    4. 期刊所屬領域和收件者(研究者)本身的領域毫無關聯。
    5. 特別強調自己被收錄在某些著名的學術資料庫。
    6. 期刊名與某一本正規期刊名很像,或特別冠上international字樣。
  • 收費
    1. 保證快速審查及刊登。
    2. 在論文處理的過程中,以各種名目向作者收費。
    3. 沒有清楚列出論文處理費用(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APCs)。
  • 出版商
    1. 沒有提供主編的姓名,或提供假的主編資訊。
    2. 沒有列出期刊或出版商辦公室的聯絡方式。
    3. 期刊出版商的名稱通常有Unite States(American)、Canada、Britain(British)等字樣,但其實根本不是在這些國家合法註冊的出版商。
 

課程及自我檢核:

  1.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掠奪性期刊與出版」課程
  2. 提供檢查掠奪性期刊的自我查核表 (Think.Check.Submit.)

認定方法:

※「鉅型期刊」暫不列入掠奪性期刊,因部分較佳之出版商仍在建立良好的出版模型,似不宜列名於內,但建議多持續觀察評估。 

 

有關防範掠奪性期刊及研討會參考資訊,說明如下:

  1.  報名前進行相關檢核與確認:目前最常使用的會議檢核表為Think.Check.Attend 網 站 的 Conference Checker,其態樣主要可透過「主辦與贊助單位」、「議程與籌備委員會、議程委員會」、「研討會論文集」等面向逐一檢視確認以進行研討會之判斷。
  2. 檢視優良或疑義研討會參考清單:部分組織及個人會依特定目的及需求分別建立參考清單,可於報名前檢視。
  3. 報名後處理建議:參採中央研究院「學術倫理─掠奪性期刊與會議」專區引用Ottawa Hospital Research Institute's (OHRI) Journalology網頁所建議,師生如已投稿掠奪性期刊,應採取不付出版費、不簽署著作權同意書、要求撤回撤銷論文、不付撤回撤銷費用、並於未來投稿其他期刊時主動揭露本次投稿經驗等行動,以避免進一步受害。
  4.  其他更多資訊:本部已於「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網站建立「留意掠奪性期刊及會議」議題教材包,提供線上課程、文宣品及相關資源等,並持續篩選重要資訊補充、更新,請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