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計畫徵求
獎勵補助
學術活動
法規修訂
學術倫理
其他公告
研究計畫
國科會研究計畫
非國科會研究計畫
校務發展計畫業務
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臨時性人員專區
各單位計畫業務及作業介紹
計畫結餘款專區
獎勵補助
教師
學生
單位
學術成果
學術研究獎專區
國科會研究獎勵專區
學術統計
研究成果查詢
學術評鑑
校務評鑑
系所評鑑
研究中心評鑑
相關法規
學術與研究倫理
區辨掠奪性期刊專區
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辦公室
研究倫理行政辦公室
關於研發處
本處簡介
研發長
副研發長
各組執掌
研發會議紀錄
法規專區
常用表單
中
En
首頁
研究成果
學術研究獎專區
搜尋:
姓名
內文
搜尋
類別搜尋
獎項
研究特優獎
研究優良獎
學年度
113
112
111
1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學院
文學院
理學院
社科院
法學院
商學院
外語學院
傳播學院
國務院
教育學院
資訊學院
國關中心
選舉研究中心
國際金融學院
111學年|研究優良獎
文學院|圖檔所
陳志銘 教授
致力於數位學習及數位人文領域研究,長年深耕數位學習領域,研究成果豐碩,研究成果發表主題環繞於數位學習與數位閱讀,具持續性與一致性,質量俱佳。
研究成果刊登於Computers & Education、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等數位學習領域重要期刊,著作豐富且能量豐沛,為史丹佛大學發布之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之一,研究成果已達國際水準。
111學年|研究優良獎
文學院|台文所
崔末順 教授
長期關懷台、韓現當代文學比較研究,研究領域橫跨東亞區域的戰前、戰後,即從戰前的殖民地研究到戰後的冷戰反共文學等課題,積極開發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台韓女性議題的相關研究。
研究主題集中在探討臺灣文學與韓國文學的互動與影響,以比較觀點和東亞地緣的角度,剖析臺、韓兩地各個時期的文學狀況以及在歷史經驗之間的對照關係,研究主題及其成果有其獨特性。
代表著作〈從「鄉土文學」到「日本精神」:戰爭期台灣的文化動員邏輯〉以韓文撰寫,極回應韓國學界期待認識台灣文學的交流需求,就學術交流和提升台灣文學研究的能見度的意義上具重要貢獻。
111學年|研究優良獎
理學院|應數系
班榮超 特聘教授
持續投入高維度動態系統研究領域,研究主題著重於樹狀空間上符號動態系統的拓樸混合性與熵維度的探討。
研究成果發表於動態系統領域國際頂尖期刊Chaos,利用動態系統及矩陣分析的技巧對於拓樸傳播模型的傳播率做進一步刻劃,其研究對病毒傳播現象提供極佳的理論依據。
整體而言研究能量豐沛,研究表現穩定且質量俱佳,具國際水準,為國內最頂尖的動態系統研究專家。
111學年|研究優良獎
理學院|心理系
張葶葶 副教授
研究聚焦於運用腦造影技術探討認知神經科學與教育之跨領域整合型研究,具體研究議題如兒童與青少年數學學習與發展、設計認知治療數位遊戲及性別議題,皆為以神經科學探討教育與學習領域之重要研究方向,在理論與實務都有明確且重要的貢獻,並獲得國際及國內學者認可與推崇。
研究成果從基礎研究跨足到教育介入,有助於後續將研究與學習障礙的結合與應用。於2020年榮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之肯定,並擔任本校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及腦造影中心執行長,兼顧研究以及行政工作,值得鼓勵。
111學年|研究優良獎
理學院|心理系
楊建銘 教授
研究領域為睡眠,長期結合睡眠科學、臨床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的理論及多元研究方法與典範,致力於睡眠心理學及行為睡眠醫學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務推展,在睡眠研究具有國際的聲望。
整體研究內容涵蓋多元且廣泛的主題,在方法上採用了從問卷到認知神經科學技術等研究工具。近年積極建立失眠評估工具及療效證據,其發展編製「睡眠衛生行為量表」更被翻譯成日文發表。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排名Q1的期刊,兼具學術理論及臨床實務應用價值,在國內睡眠醫學和心理學整合性研究上,具有長足貢獻以及學術特色。
111學年|研究優良獎
社科院|社會系
姜以琳 副教授
研究聚焦在教育,包括中國精英學生的家長、台灣菁英高中生對入學體制認知等主題。近年整體研究表現優異,高於同儕。
代表著作專書《Studying Gods》於2022年由社會學界排名前三的世界頂尖學術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以民族誌的方式在2012-2020年間追蹤28位中國菁英青年與青年、老師、家長的訪談資料,探討了中國大陸的菁英高中生如何為全球競爭做準備,及他們如何競爭的過程。是全球第一部探討中國菁英世界化的民族誌,對提升臺灣社會學者在世界的能見度有一定貢獻。
111學年|研究優良獎
社科院|地政系
林士淵 教授
研究專長為遙感探測影像分析,近五年研究包含地質災害判釋與分析、不同空間資訊整合及運用於地形及土地使用分析、及地政相關研究主題。
其研究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干涉產製數值高程模型等運用於防災及地政方面,觀點創新並具影響力。研究成果發表於IF值相當高之SCI期刊,具有學術價值,應用於災害防治上亦具有決策參考實務價值,整體表現優異。
111學年|研究優良獎
社科院|國發所
林義鈞 教授
研究主題以自然資源治理以及糧食安全為主軸,為政治學領域及發展研究相當重要的課題,近年研究表現突出,研究成果均刊登於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國際期刊。
其研究環繞糧食安全,尤其以中國的案例為分析焦點,除糧食安全之外,加入環境治理觀點讓研究議題更具系統性,無論在理論層次或是政策層次,均有具體貢獻。
111學年|研究優良獎
法學院|法律系
臧正運 副教授
為國內金融法領域具指標性意義之新生代學者,研究主軸集中在金融科技法制與監理相關議題,進行有系統且持續性地研究,對此一具有挑戰性的新興法學領域開拓的努力,值得肯定。
嘗試針對當前金融科技發展趨勢下所衍生的金融監理議題,在學理上和實務上應該如何處理相關議題長期耕耘,無論是在金融科技和監理科技發展下的法制衝擊與制度創新等面向,其探索成果可觀。
研究方法為法學以外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刊登於管理學門、政治學門等國內外優良期刊,為跨領域研究者,使法學研究與經濟社會現實更密切結合。於我國金融科技和監理科技領域,兼具學術研究發展和實務改進方向的雙重具體貢獻。
111學年|研究優良獎
法學院|法科所
王曉丹 特聘教授
研究專長為法律社會學、女性主義法學,在方法論上,結合社會學、文化研究,進行法律與上述領域的對話,研究主題上具系統性。
近年致力於建構本土法意識理論,指出法意識研究方向,強調人情、權威與公共性與法意識之關連。認為情感的法意識討論有助於化解法意識霸權理論與法意識認同理論之對立。
其研究除引介西方的相關理論,並參酌台灣在地的法經驗事實,嘗試在融會貫通後提出理論性的主張。對台灣社會的法律文化發展有極為細緻的觀察,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的Law and Society Review等專業期刊及台灣法學領域TSSCI第一級期刊,其研究能力在台灣法學界堪稱翹楚,而論述內涵亦已達國際水準。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